湖南隆回花瑶山歌基本形式、特征及音乐传承路径研究

王亮     2023-05-23 21:01:11

摘要: 花瑶是我国瑶族之中古老宗支之一,这一分支以服饰奇特著称,湖南隆回地区花瑶人民延续从古至今各类民俗文化.山歌便是这一民族天真浪漫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山民日常生产劳作的真实写照。花瑶山歌的基本形式特征与音乐传承路径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及活态化保护,其中记载的历史兴衰与社会生活特征更是有无数的文化瑰宝。通过探索其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音乐传承路径,有助于全面认识花瑶山歌,从而积极保护民族音乐瑰宝。

关键词: 花瑶山歌;湖南隆回;基本特征;音乐传承。

湖南西南腹地隆回县花瑶民族属于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因为山里的花瑶女性穿着显眼,从头到脚装饰都以花为主,在山中劳作、穿梭像是一朵朵山花,故名花瑶。千百年来山外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山里的世界却仍然以山歌这种形式去传递那些劳作经验,日复一日坚持自己的淳朴作风,这种独特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从花瑶山歌本身特点来看,历史起源方面缺乏详细记载,也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山歌起源与花瑶先民的生活及环境高度相关。历史上的隆回花瑶在元末明初时被迫迁徙到山林之中,以自给自足的狩猎耕种生活为主,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环境促使其所有的生活琐事、爱恨情仇只能融入到山歌之中,直接让花瑶山歌一代代传唱,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人们见到的花瑶山歌。

一、花瑶山歌基本形式

山歌发展到现在有了更广泛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劳动人民在山野之间劳作时抒

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小曲,大多数山歌都是触景生情之后抒发感情的,这种随意抒发感情的歌曲均可以称之为山歌。与其他形式相比,花瑶山歌词量较大且一首曲调可以根据不同情感来即兴配歌词,一句歌词还可以根据不同氛围融入不同曲调,情感表达宽阔,曲调形式细腻。这种随意性决定了山歌种类繁多,大体按旋法形态和演唱形式划分。

1.按旋法形态划分

按照抒情手法和旋法表现形态差异来进行分类,花瑶山歌曲调可以分为抒唱、急唱和谣唱三种形式,三种形式并不固定,可互相转换互相贯通。

抒唱山歌主要以散板为主,其中自由宽长的节奏为典型,曲调大多悠长舒缓,长音连续在一起,且速度较慢,假声、高腔运用很多,音乐整体形象激昂奔放。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呜哇山歌,大多数是在劳作的时候为驱赶野兽强盗,或者抒发内心的感情,以合唱等方法来表现。具体演唱过程中,集体演唱的形式更加多见,更加显现出特有的音乐功效,步伐一致,调节呼吸,有助于释放劳作中的负重压力。歌词多样,但大多数围绕着in、ing、ou韵脚来创作,涉及内容广泛,多以“婚姻"“爱情”"劳动”为主线,按照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差异,韵脚可以发生变化。

急唱山歌节奏自由密集,曲调一字一音、抑扬顿挫,速度较快且真声、平腔演唱居多,风趣急切,欢快热烈。其中平腔山歌具备较强代表性,瑶语称之为"甩客",其中的曲调包括了咚咚调、龙谭调、楼兰调等,主张以歌传情,且情歌占比相对较大。诸多情歌之中,以自由即兴创作居多,歌词结构有对偶、排比等手法,诙谐幽默。随着民族融合之后,歌词也以汉语为主,多表达爱恋之情、相思之苦。

谣唱山歌节拍规整且歌词贴近口语,以朗读性节奏最为典型,曲调紧凑,常用垛句,音乐形象单纯素朴,速度适中。最典型的就是“古歌”,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流传最为广泛的瑶语歌曲,大多数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而且有固定歌词,往往以教育意义为主,在婚礼、打三斗等礼仪活动之中常用。古歌大多以瑶语演唱为主,其内涵实意难以翻译,就连花瑶人以瑶语来解释也难以完全说清。古歌曲调变化并不大,演唱形式可以分为无旋律念白、有旋律歌唱,二者可以交替进行,前者可以为后者的帮腔,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延长的过程中整体旋律围绕三个音来反复吟唱构成一个音程关系,即现代常说的小四六和弦。唱法方面,一般常用颤音,其波音幅度要比小二度更小一些,喉头上下剧烈抖动,拖音演唱有较多力度变化,显得更加抑扬顿挫。

2.按演唱形式划分

很多花瑶山歌均为在日常劳作场合之中演唱,形成了自身独特风格,而且不受劳动动作和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生产劳作特点自由进行演唱,主要目的是抒发情绪,故而演唱十分自由随性。花瑶山歌演唱形式本身丰富多样,有歌师傅一领众和、风趣独特的对唱、特色鲜明的独唱和音色多样的合唱。

第一种类似于汉族民歌的劳动号子,因为花瑶族历代山民生产劳作以集体形式为主,如除草、翻田、打禾等,彼此帮助完成劳作就会请歌师傅领唱山歌,大家齐声合唱。第二种以男女对唱形式为主,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之间将青涩的爱恋融入其中,同时也常见于相互交谈、生活琐事的题材,通过对唱交谈、彼此应和达到劝说等目的。第三种最为典型的表现方法就是以歌传情,用歌声向对方诉说心声,一般不太关注曲调变化,更注重歌词情真意切。像溜溜调的《看见仙女下凡来》,就是在它基础上用瑶语歌词表现出男子对心上人的朝思暮想,趁着清早干农活间隙溜到姑娘家的情景。第四种主要是团体表演,像农历五月十五到十七的讨念拜等节日,大家都会放下手头农活参加集会,尤其举行篝火晚会的时候,以合唱形式演唱歌曲最为多见。

二、 花瑶山歌的主要特征

1.题材丰富

山歌的形成本质上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与劳动生产相关,比如为了促进生产、宣泄情绪,以实用性为导向进行创作,另外一个则是由小调转化而来,让其逐步具备山歌特征转为山歌载体。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山歌,本质上都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特别是不同题材的山歌,所传承的民族文化更是多姿多彩。如取材丰富的叙事歌,主要记录花瑶民间故事和历史文化,将这些文化编成歌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过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花瑶民族的多灾多难决定山歌之中反抗斗争的歌曲占比不会少,其抗争的历史变成了一首首山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情歌内容丰富、数量繁多,传统习俗上男女以歌传情、以歌定情为情歌创作提供文化土壤,山歌成为大山之中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大多数一问一答的抒情方法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更是拓展于彼此的情感之中。像生产劳动歌、仪式歌、劝诫歌各有场合与用途,题材存在特色差异,表现也略有不同,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曲式特殊

花瑶山歌大多数以单声部形式出现,其调式结构方面包括五声徵调式、二音三音列羽调式和五声宫调式,这三种调式一方面有自身山歌的节奏影响,另外一方面也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五声徵调式山歌大多短小精悍,如“楼兰调”“咚咚调”等均为这一曲式。由于受到当地的汉族文化影响,歌曲采取隆回方言演唱的曲目很多,演唱起来朗朗上口,音乐织体丰富,能够在保持旋律一致的基础上运用各类手法增添音乐活力与色彩。而二音三音列羽调式则为不完全的五声调式体系,可分为la、do、mi三声结构以及la、re、mi三声结构,还包括羽调式二音列式,如“呜哇山歌”占比最大,花瑶民族在梯田劳作时常使用这种曲调进行即兴创作、集体演唱。词仅有几句,但旋律变化相对较多。而五声宫调式不常见,属于少有的曲调,其中“龙谭调”是具代表性的一种,为明显的五声调式曲调,风趣流畅且诙谐轻快,有较强的山野风格。如《晴妹唱得万祥歌》就是典型的一种,曲调简单,节拍变化,这种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交替出现的模式总体为一段式曲式结构,最后的主音落在do上,属于典型的五声宫调式。

3.语言独特

花瑶山歌的歌词大多是随编随唱,内容十分广泛,歌词多为四句体、六句体,在韵脚收声的时候语言十分丰富,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歌词本身富有较强音乐性。语言上对韵脚的处理极具民族特色,“十三辙"在花瑶山歌之中均有体现,而在修辞手法方面,像“比”“兴”等手法使用广泛,前者主要是以一个事物比喻另外一个事物,后者则主要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另外一个事物。除此之外,歌词之中还有丰富的双关、排比、反复、问答等形式,丰富的形式配上多样、个性的即兴创作歌词,更加生动流畅地展现出歌词内涵,显示其魅力。

三、花瑶山歌的音乐传承路径

现代音乐审美下花瑶山歌面临发展与传承的窘境,这一现象的出现本质意义上与传统传承环境被打破、新媒体发展迅速而现代音乐投资更多、吸引力更强有着高度关联性。传统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导致新一代花瑶年轻人更加喜爱流行音乐,学习山歌、传承山歌的热情有所减退。传统山歌以口传心授、口头流传为主,而现代音乐传播更广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制度,促进花瑶山歌的传承。

1.完善保障制度

花瑶山歌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民族资源开发、非遗活态化传承影响意义非凡。由于传统生产环境被打破,目前要构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传承保护体系,将其保护与传承列入法律之中。保护与传承必须要有法律依据的支持,所有的保护要有法可依、有据可行,要结合湖南隆回的花瑶民族生态情况及山歌传承情况进行细致走访,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传承发展的法律条例,确保其得到有效传承。要注重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鼓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将民歌与旅游产业、教育平台相结合,促进民歌传承发展。

2.给予社会关注

社会关注是影响山歌传承的重要条件,当关注度不断提高之后,地方可以利用艺术特征与第三产业结合,构成良性循环,让更多音乐爱好者、从事者多了解花瑶山歌。注重媒体宣传、开发地方旅游产业,湖南隆回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为山歌传承提供更好的环境,在不断发展中提高社会对花瑶山歌的关注程度,以便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与广泛流行。

参考文献:

[1]严丹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传承机制—— 以湖南花瑶山歌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5):88- 96+184- 185.

[2]谢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场域的再生产——基于花瑶民歌 · 鸣哇山歌的保护实践所引发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05):177- 180.

[3]禹明华.撩人心扉的原始生活画卷——花瑶婚俗探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105- 108.

[4]刘淮保,姚英姿.民族音乐瑰宝——湖南隆回“花瑶山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9(01):142- 143.

[5]李圣.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8,24(12):92- 95.

[6]刘淮保.探寻一支神秘而古老部落的天籁之音:湘西南虎形山花瑶“呜哇山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8(03):137- 138.

[7]刘淮保.湖南隆回虎形山“花瑶山歌”探源[J].中国音乐,2007(04):159- 161.

[8]聂国红,刘淮保.音乐瑰宝—— 隆回花瑶“呜哇”山歌初探[J].中国音乐,2007(02):182- 185.

本文系2020年湖南哲学社科基金项目20YBA185 结题成果。

(王亮: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责编:林微微

一审:林微微

二审:王灵

三审:璩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