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读书台·洗墨池·囊萤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5-17 22:03:35

龙泽巨

若干年前,我翻阅《直隶澧州志》,得悉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曾经随继父、母亲流寓湖南省洞庭湖区的安乡县,母亲安置他在安乡县城澧水河畔的书院洲兴国观读书。《直隶澧州志》卷十六载: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改适长山朱軏。軏官安乡,偕之任,读书鹤巷,今有文正公台;又尝游澧。”他不论寒暑,日夜苦读。后来,他又来到澧州城西借居求学,屋前的一口池塘,因为每天清洗毛笔使池水成为黑色,后人命名为洗墨池。

于是,我便去寻觅这两个地方。问询安乡县方志编纂办公室主任丁安辉先生,被告知书院洲已淹于澧水河道之中,不复存在。但我还是来到其遗迹的河岸上,看河水奔流,遥想当年有洲有道观,道观前有范仲淹少年苦读的读书台,似乎听到了少年范仲淹忘我高声读书的声音。

然后,我又去了澧县县城西部的澧县一中院内游览了洗墨池。洗墨池今犹在。一亩见方,四周镶嵌石块,岸上垂柳依依,南岸立一石碑,上书“洗墨池”三个大字,旁边又立有一座范仲淹大理石雕像,像座上镌刻着一段文字,介绍范仲淹少年时代在澧州读书洗墨的故事。

传说范仲淹少年时代“适来武子之乡,常慕文山之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这“武子”即车武子车胤,东晋朝吏部尚书;这“文山”即李群玉,唐代澧州诗人。车胤生长于安乡县县城与澧县县城之间的新洲,即今津市市新洲镇车渚村。《晋书·车胤传》载:车胤“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南平)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但后来家道中落,贫困不堪。“家贫不常得油,夏夜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读,以夜继日焉。”(《直隶澧州志》卷十五)这个故事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三大著名苦读故事之一,与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齐名。

于是,我又来到了津市市新洲镇车渚村寻觅囊萤台。村主任告诉我,因为年代久远,没有留下遗迹,但车胤囊萤夜读的情景在我的想象世界里不断浮现。

这三处历史名人的读书遗迹,常常拨动我的心弦。大概是这二位历史名人的潜移默化吧,澧水流域的读书之风自古盛行,一批批英才从这里走出,一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享誉中外。

随着那个特殊年代“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声响彻云空,这里的读书声几乎绝迹。读书成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农村年轻的民办老师常常听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你表现好,就让你当个售货员。”

然而,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来了这里的读书热,任用干部要求“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政策激发了全民读书的洪流。然而,又有一股浊流在河底涌动,只要文凭,不要真才实学;只要送钱送物、陪吃陪玩,不要科学政绩就能提拔重用的官场腐败之风,又让“读书无用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拂过,成年人群的读书劲风慢慢衰减下来。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成年人群的读书之风又在兴起。

但愿这股春风永不衰落,但愿读书台、洗墨池、囊萤台在人们心中永远伫立不倒。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