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良专栏 | 立夏鳝鱼赛人参

    2023-05-10 15:43:04

一种美味往往是与一个节日相连的,比如端午的粽香、腊八的粥香、立夏的鳝香等。每当农贸市场上传来"黄鳝“"黄鳝"的叫卖声时,飘香的鳝鱼味便会从我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一一题记

鳝鱼又名黄鳝,起源于白垩纪的桑托期,属合鳃目合鳃鱼科。其身体呈鳗鱼状,多圆筒形,无鳞或有细小鳞片,体表富含光滑黏液。黄鳝在我国川、云、贵、渝、湘、鄂、皖、豫以及两广等地都有分布,尤为长江中下游各省份喜食的一种淡水鱼,主要通过流通环节传播到全国各地。

黄鳝作为温热带的淡水鱼类,肉肥味美。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壮阳生精等功效。我国自古有“立夏黄鳝赛人参”一说,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吟咏食物中,有“杂药多剖鳝,和黍半蒸菰”之句,意为吃黍米饭时,须配以莼菜与鳝鱼制作的菜肴为妙。黄鳝在我国有着悠久丰富的烹饪历史,经宰杀、洗净后,水煮、红烧、烧汤、烧粥、烧饭均可。

黄鳝在中国人的饮食史中很早就现身了,《诗经》中有“匪鳣匪鲔,潜逃于渊”的描述,有人认为鲔就是鲟鱼,但也有人考证为鳝鱼。不过“潜逃于渊”倒跟黄鳝的习性很像,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法则。黄庭坚在他《戏答史应之三首》中明明白白写到了黄鳝:“岁晚亦无鸡可割,庖蛙煎鳝荐松醪”,这种情况下,田鸡和黄鳝就成了替代品,味道想必不差,配松花酒刚刚好。

姚慕双、周柏春的独脚戏《学英语》让人笑破肚皮,姚老师说外国人不吃黄鳝,英语没有“黄鳝”这个词,他发明的“洋泾浜”叫“捏不牢滑脱”,上海人都懂的。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中写到扬州人划鳝丝,“一根竹篾子,削薄了……篾片子从头到梢,转眼就是一堆。”这情景在镇扬等地的菜场里还能见到,上海人划鳝丝用牙刷柄,差的不只技术,还有情调。

乾坤生万物,阴阳造化功。万事万物,各得其法,各偱其章。在肥美之地,蝗虫、蚱蜢、蟋蟀、蜻蜓、蛾子以及小鱼、小虾、小螺、蚌壳、蝌蚪、蚯蚓……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黄鳝在这富庶之地,就以这些小物或其幼虫为口粮,生活小康,无拘无束,悠哉悠哉,安逸闲适,长得心宽体胖,富积各种营养。

捉黄鳝,始于春分清明。这时节,泥水变暖,水生物开始活跃,蛰居泥里的黄鳝也蠢蠢欲动,出来觅食了,让瘦薄的身体开始丰腴起来。立夏小满,夏天来临,天气暖热,水生物勃勃生长,黄鳝吃食丰富,顿顿饱餐,变得膘肥体壮,就有“立夏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于是,黄鳝大量被捕捉,大量上市。

这时,满沟的秧苗稳了蔸,转了绿。在一块块田地里,有人慢慢地转悠,这便是在捉黄鳝。栽秧后的田地杂草清除,秧水浅显,透彻清朗,平整酥软,黄鳝洞口易见,黄鳝就很好捕捉。捉黄鳝的人披满闪烁的阳光,满眼是翠绿,满鼻是芳香,满耳是泥水的气泡响,仿佛在享受美丽而散淡的时光。

黄鳝钻泥穴居,穴道曲折悠长,每条穴道凿有几个出口,捉黄鳝是要讲究技术的。在老寨子,称捉黄鳝为“歪黄鳝”。一个“歪”字,道出了黄鳝穴居的环境和捉黄鳝的技术要领。

父亲腰间挂着笆笼,下到田里,轻脚转悠,细细查看,看见黄鳝洞口,便俯下身,一腿稍曲,一腿深弯,身子歪斜,伸出右手食指,探入泥穴,顺穴延伸,没入手臂,身子左倾右晃,步伐前挪后移,脸面屏声静气,在泥里一阵捣鼓,不一刻,中指与食指和无名指形成一个三角夹,从泥里夹起一条黄鳝。黄鳝闪颤闪颤,像黄澄澄的壮实实的肉棍,很不情愿被提起,也不情愿被塞进笆笼里。

这时节,蒜薹也出来了,一根一根的,长溜溜的嫩丝丝的。那蒜薹炒黄鳝,就飘香在狭窄而低矮的瓦房里,让我记住了一段亮堂的喧嚣的麻辣的往昔。

如今,稻田全用化肥,除草、治虫都用农药,水土污染严重,稻田里野生黄鳝已经很少了,不然市面上野生黄鳝也不可能卖到七八十元一斤的。

文/楚国良 

作者系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邓执君

三审:陈胜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