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5-07 22:59:12
向敬之
交响乐是高雅艺术。但,高雅并非曲高和寡。18世纪初期,欧洲工业革命深层次影响了艺术家们积极探索平民化、社会化的新音乐创作,热切地拥抱更广大的听众。听众对此敬之以礼,把走进音乐会欣赏交响乐,当做一件高雅的、严肃地、兴奋的事情,正装出席,庄严感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主动拥抱社会大众的高雅音乐,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与中国百姓有着鲜明的距离感。
难道交响乐只能在西方那一块土地上,才有着最广大、最崇拜、最喜爱的人民听众?300年前,交响乐在欧洲也是一件新生事物,经历了漫长的艺术探索和实践检验,形成了诸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精神特质和经典作品,产生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李斯特等一大批影响世界的大师,才把这一种高雅艺术推上全球舞台。
中国人也在主动拥抱音乐会,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动交响乐团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交响乐事业,就连没有专业音乐院系、课程的高校、中小学也在纷纷组建自己的交响乐团。像湖南大学高水平交响乐团、合唱团,虽然没有师大那样齐整的专业学生队伍,也没有工商大学有肖鸣这样带出过著名的长沙交响乐团的指挥大家引领,但努力实践,积极推动,充分运用以岳麓书院联系的千年学府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广大学生都在急切地期待高雅艺术的审美文化熏陶。
交响乐氛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在校园里发芽生长,让老百姓开始接触。但是,对于广大听众而言,西方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还真有曲高和寡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有扑下身子去满足中国普通大众审美需求的中国式交响乐作品呢?4月26日晚,我在长沙学院,认真地听完邓东源的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音乐会,整部作品,序曲+三个乐章+尾声,前后15段乐曲,每一个乐段时间不长(最长不超过9分钟,最短只有3分钟),但主题鲜明,带给了我一种兴奋和希望。可以说,探索中国特色交响乐的创新之路,值得走,也必须走,并需要引发更多音乐界同仁和更广大的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交响乐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准推广。
浏阳河,这一条区域性河流,却是一条红色河流。星火燎原,红旗招展,无数浏阳河的英雄儿女跟党闹革命,以铁流万里、热血澎湃的壮举融入了浏阳河血脉,成了中国红色革命史上的鲜红地标。这样一条红色的河,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创作出了影响全国的经典歌曲《浏阳河》。1995年,郭天柱作词、邓东源作曲的《又唱浏阳河》,唱出了人们奋发图强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再次成为湖南长沙地标性音乐,影响至今。
此次,邓东源以大型交响组曲的形式,来表现浏阳河古朴神韵、红色故事,和新时代阳光下的一派新气象,以此作为本土音乐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辐射浏阳河——长沙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的一方热土,展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可爱人民,如何在新时代现代化湖南全面推进“三高四新”经济社会建设中奋进建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磅礴力量。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音乐传播,也就是说,要充分借力现代音乐快速传播的方式和便利,表现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大程度的接受与应用。进入数智化的融媒体时代,大家都在刷短视频,传统的报刊宣传,对于传统文化推广与传播,明显存在短板、出现疲软,很难担负起更大的功效。如果优秀的音乐创作者能够认真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融会贯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经典通俗地、便捷地、快乐地表达出来,就有形成当下人们乐意接受的流量经济和双赢效应。虽然此中利好可遇而不可求,但很值得去探索、去研究、去谋划和实践。
不论是谁,都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内容。即便是遥远在千年之前、万里之外,那些文化经典都可以像一颗颗绽放光芒的种子,植入我们的心灵。过去的孩童,三四岁开始读四书五经,皓首穷经,乐而不疲。难道他们最初读经,能读懂,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给出过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说法:“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但不会寻根究底地去弄明白其中含义。而是顺其自然,在应用中参悟,他才有可能领会要义深意,比品味美食都要快乐。
古人最初读书,有些囫囵吞枣,但能够记得住。这是因为他们的读书方式,与我们今天不同。他们是采用诵读,像唱歌一样读书,自带音乐。音乐能够使他们很快地记住深奥的文字,理解经典的真味,而且陪伴其一生极为受用。
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词曲作家们,在积极创作好作品,冲击奖项、赢得市场、产生效益时,也可以主动思考如何用大家擅长的音乐语言和形式,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大家都在研究,作者也有自我解读、准确表达的创作谈。而在我看来,《浏阳河之光》是湖南本土具有开拓性的实验性作品。邓东源在用地域性极强的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语言,在一个开放式的视野中,写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喜爱听的中国特色交响乐。
表现最为鲜明的是第二乐章《秋收起义》部分,邓东源以大家最为熟悉、最为亲切、深入民心的革命歌曲为素材和主线,灵活穿插富有长沙特色、湖湘风味的山歌、小调、弹词与韶乐等,直接引发大家共鸣,产生强烈的共情点,让听众沉潜其中,希望这一章还能够反复演绎,实现接受者真正理解创作者意图与思想的双向赴约。这就是一种成功。
中国人发奋写交响音乐,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远不及西方交响乐辉煌的历史。他们已经走过了200多年历史。国内交响乐音乐会上,大都是那些大师作品包场。
这不是丑事!罗曼·罗兰早就说过:“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们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努力。就如我们今天还在认真地研读诸子百家,研读孔孟老庄和佛陀,研读屈贾李杜与苏黄。纵然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还弄不清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但还是有无数人是贾宝玉林黛玉的忠实粉丝。这些中国文化经典在国外,在我们之中,又何尝不是高雅但让大多数的人都想办法去看懂的另一种“交响乐”呢?
先贤的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在大浪淘沙的时光中成了经典,成了我们的知识武库、思想源头和精神归依。但我们还是要偕时前行,有着更多的创新和探索,探索融合西方音乐多声思维与中国音乐线性思维的创新之路,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体现本土化的接地气、彰显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中国式交响乐作品,带着宏大叙事、微观表达中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去赢得世界舞台下的听众欢呼鼓掌。只有经历过实验,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中国特色的交响乐,需要有敢于创新、不怕失败、拥抱新生的努力。交响乐只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内容可以表现各种内涵,尽可能实现平民化、社会化的创作初衷。永州人邓东源,深爱着浏阳河两岸的风土人情,长达30年地围绕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浏阳河来精心创作、不断创造,以其独特的艺术家思维、思想、思索,来表现极具浏阳河地域特色的音乐形象。这在表达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大地情结,表达他用音乐形式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责任,表达他为人民和时代讴歌的艺术主张和文化自信。
同样为湘人,谭盾在国外用交响乐的形式表现楚风巫傩,而邓东源在长沙本土深挖地域风情打造中国式交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在想办法用现代音乐的形式传播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湖湘文化。虽然形式和手段不同,虽然方法论与路径不同,但是,道不远人,都在不断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大众提高对交响乐的认知水平和伦理水平,帮助他们在一种独特的音乐中感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无限魅力。
文化自信,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敢于科学地进行创造,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不断登攀,推出更多的新时代文艺精品与经典,以满足最广大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云程发轫”,而萧统的《昭明文选序》中凝练出“踵事增华”,这些都是祝福,都是期许,都是激励。在这里,我真诚期待能有更多的音乐家、艺术家能如邓东源一样,带着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热爱,深耕自己最为熟悉的区域性音乐文化土壤,坚定方向而前程远大。写融合历史厚重感、文化多元性、生活人情味与时代思想性的中国特色交响乐,这是中国大众亟须走的一段经历,加速更深入、更积极、更主动地拥抱世界交响乐经典的进程。同时能以打造精品、寻求经典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前人的事业,闪亮自身的光彩。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