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清明领悟

  禾库镇   2023-04-04 10:08:04

文  吴旭朝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节令期间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万物生长于此,自然苏醒极致,春耕劳作繁忙,百花竞相绽放,在这节气里,除了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生命气息之外,更是我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于是便蒙上一份淡淡的离愁别绪。

“年少不知愁何味,清明只是一种仪式。”每年的清明节,叔叔领着堂哥堂弟,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去给太爷爷及其他祖先祭祀,每次祭祀,都要按照除草、插顶旗、吹飨品、烧冥纸、放鞭炮等步骤进行,似乎都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不能改变顺序。父亲常说:“吹祭品、烧冥纸的时候,要在心里面和祖先说话,默默许愿,他们能感受得到,保佑我们心想事成。”那时候许了什么愿,似乎已经记不清了,因为等不及要去放鞭炮了,毕竟去祭祀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放鞭炮,噼里啪啦,响彻整个山头。但唯独记得很清楚,每次祭祀当父亲给太爷爷烧冥纸时候,他脸上会不自觉挂上了一丝哀伤,藏也藏不住,有时会掉下几滴眼泪,叔叔亦是如此,未知世事的我们,看着他们,还读不出那份情感。

“别有幽愁暗恨生,清明是人生的别恨。”试读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不自觉已有几份愁意,不想自生。记得那年在读高中,正冲刺高考,突然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于是便匆匆往家里赶,到家时,也是傍晚,夜黑天高,天空挂着一丝弯月,爷爷已经入殓,爸爸作为长子,披麻戴孝领着众兄妹跪在爷爷灵柩前,嚎啕大哭。当看到这一幕,犹有一股寒流涌上心头,不由得暗暗流下了眼泪,而此时天上的月亮却变得特别的圆,真是一个不眠之夜,难道这就是古人写的“何事长向别时圆”吗?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当我开始有记忆时,太爷爷已经过世,只是听父亲说有关他的事,没有一起生活过的痕迹,而爷爷是看着我们长大的,看着爷爷遗像,摸着爷爷留下的长烟斗,点点滴滴,不尽的回忆,我又一次止不住了眼泪。

“年年岁岁应有时,清明是一种缅怀。”此后,不管在哪里,每逢清明我都会回家陪伴父亲和叔叔为爷爷挂青。像往常一样,要做完那一套祭祖程序,与以往不同的是,时间明显要比以前漫长。父亲拿着镰刀,步履蹒跚爬上爷爷坟头,小把小把的割掉上面的杂草,生怕留下一根而不清,动作缓慢地拿铲子一铲一铲培土,生怕土滚下来而培不高,摆祭品、倒酒、念祭祀语、烧纸……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脸色凝重,有时发出哭声,有时无语凝噎!奶奶去世早,是爷爷既当爹又当妈把父亲、叔叔、姑姑拉扯大的,父亲此时的悲痛,不言而喻。我们不知道如何安慰,只在一旁默默看护,让他慢慢倾诉,对他或许会好一点。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父亲此时对亲人的思念,亦或如此。

“物换星移几度秋,清明是一种醒悟”。“我和你父亲都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陆续离去,我们两兄弟做到了团结互助,自信自强,你们堂兄弟也要做到,一定要团结互爱。”每每逢年过节,我们堂兄弟几个聚在一起,叔叔都会有这一番说道,我内心像被触电一般,黯然神伤,眼泪夺眶而出。确实,他们是变老了,两鬓斑白,脸上纵横沟壑,但深知,这就是天命,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谁也改变不了,“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平凡的我们。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月缺有圆时,人去不复回,是不可抑制的情感冲撞,或是生与死的醒悟,缘起,我们懂得珍惜,缘灭,我们亦能从容。我们唯有能做到的,就是趁着父母健在,记得常回家看看,与父母谈谈心、唠唠家常,父母需要的,不是物质有多么的丰富,而是内心对子女那一份与生俱来特殊情感,需要得到子女去安抚。宁要生前常尽孝,莫等清明遗憾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清明缓缓而至,远方游子致,尽孝需及时,且行且珍惜。

责编:吴东林

来源:禾库镇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