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多丨推动红色音乐经典展现新活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27 10:53:17

何吉多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曲红色歌曲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在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中产生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四史”进行记录,对家国情怀进行讴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方式,将带动更多人铭记光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湖南的音乐名家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为人民创与作,为革命鼓与呼,为时代歌与咏。抗战年代,长沙人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至今响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邵东人贺绿汀创作了《游击队之歌》《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沙人黄源洛创建海军文工团,创作了歌颂人民军队丰功伟绩的《八一大合唱》、歌剧《战台风》、歌曲《我曾战斗过的地方》《海岸炮兵之歌》等和多首管弦乐曲,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中国海军。《浏阳河》《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更是唱出了湖南家乡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改革开放以来,《小背篓》《辣妹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等则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三湘大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湖南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崭新精神风貌表现得生动传神。

不同时期的湖湘红色歌曲体裁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号子、田歌、小调、民歌,也有儿歌、风俗歌、牧歌、船歌、渔歌、叫卖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大多数歌曲创作手法简洁大气,语言通俗易懂。《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传唱久远的桑植土家族民歌,形成于明代,后经贺龙元帅的堂弟贺锦斋改编,用最委婉的曲调和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实深厚的爱情观,更是融入了坚贞不屈的红色基因。炎陵红色歌谣大多源于客家山歌,以五声微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采用传统的比、兴、赋表现手法,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最早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民歌《插牌分田歌》等。

湖湘红色音乐经典在风云激荡中产生,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风貌,发挥不同的作用。今天,湖湘红色音乐经典依然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文化之“根”。我们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重塑红色音乐的艺术形态,重构红色音乐的表现形式,重建红色音乐的新兴业态,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经典适应时代新要求不断演化,使其展现出新的时代活力,更好地发挥坚定人、鼓舞人、引导人的积极作用。

创作精品,打造文艺新标杆。湖湘红色音乐文化底蕴深、基础好,逐渐形成了“音乐湘军”文化品牌。立足新时代,要继续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组织实施音乐文化领域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湖湘气派的优秀音乐作品。不断开拓新的艺术样式,推动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音乐与传媒的融合,音乐与科技的融合,借助湖南广电、出版、网络等优势头部平台,推动湖湘红色音乐“走出去”,抢占主流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丰富载体,打造湖湘新品牌。文艺只有不断走进人民,才能真正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湖湘红色音乐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常态化机制,开展“欢乐潇湘”“雅韵三湘”等群文品牌活动,建设“红色音乐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阵地,引领社会风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饶的红色精神食粮。

面向市场,构建发展新机制。打通红色音乐创作、录制、出版、复制、发行、进出口、版权交易、演出、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连接红色音乐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硬件播放设备、乐器生产等横向产业链,逐步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湖湘音乐文化产业综合体系。推出一批经典音乐作品,催生一批创新型音乐企业,造就一批重量级音乐人才,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支持长沙积极创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打造红色音乐和民族音乐两大特色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支持中国(湖南)红色音乐作品数字资源库、数字出版传播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实施湖南少数民族音乐保护出版工程,对珍贵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行业组织建设。

(作者单位: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