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头”上央视,会同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啥这么牛?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15 10:54:19

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各项管护措施落地见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毛羽

近日,央视一套《秘境之眼》栏目两次聚焦会同县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栏目于4月5日和4月7日分别播放了保护区内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两种珍稀野生动物灰胸竹鸡和鼬獾集群活动的精彩影像,让广大观众近距离观看了生活在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林深处野生动物的神秘面孔,充分展示了保护区在野生动物监测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会同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引起各方关注。

(视频:4月5日《秘境之眼》灰胸竹鸡)

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 1998 年,2001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会同县东南部,总面积 15900公顷,涉及林城、团河、若水、沙溪4个乡镇的14个村。

(视频:4月7日《秘境之眼》鼬獾)

近年来,会同县高度重视保护区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关于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制定印发了《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同时加强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每年结合 “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爱鸟周”“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深入保护区宣传,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到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

健全巡护巡查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严格护林员责任落实,做到定岗定责定区域,加强日常巡护督查,局一站-村三级护林员管理体系完善;加强保护区重点路口哨卡管理,严格管控进区人员、车辆;加强重点区域监管,合理布设红外相机,2022 年完成150 台红外相机的安装、数据采集与分析;健全干部职工资源管护机制,增强干部职工资源管护责任意识。

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杜绝森林火灾发生。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森林防火方针,全面落实县林长训示“训、警、查、宣、守、巡、惩”森林防火七字工作法,切实加强了保护区森林防灭火工作,保护区成立以来,区内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打击破坏及违法行为,加强与执法部门联系,及时移送、协助查处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行为。2022年,协助县森林公安局侦破1起非法猎捕案,判刑1人。

“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干部职工团结一致,认真履职尽责,全力以赴开展保护区各项工作,自觉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效维护了保护区自然资源安全。”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张英洪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随着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的持续向好,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持续增加。目前,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 216科860属1798种,野生脊椎动物226种,分属530目75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5种,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莼菜、伯乐树(钟萼木),二级保护18种,属、科以上保护的有一个全属一个全科计22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白颈长尾雉、白鹳、白鹤4种,二级保护21 种。堪称“中国南方生物基因库”,被誉为“北纬26 度生态奇观,远古植物栖息天堂,珍稀动物庇护方舟,中国南侗生活画卷”。

近期,会同县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磊研究团队开展植物调查时,在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发现一种我国特有植物——湖南蛇根草及一极小种群植物——合欢盆距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保护极小种群有助于延缓物种灭绝,维护生态平衡,保存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保护区平台作用,推动生态、康养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贡献应有力量。”张英洪说。

一审:雷鸿涛

二审:黄巍

三审:肖军

责编:雷鸿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