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上海⑱|毛金华:探物究理, 融情育人,狂飙物理教学的“开挂”之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14 15:39:30

编者按: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湘水余波,大江东去,从湘江到黄浦江,越来越多的湖湘儿女来到上海扎根长三角。他们曾经折断过翅膀,也曾心碎失去过梦想;但他们坚定、奋斗,终于自由飞翔在这个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成为新时代向上生长的美好力量!

记录美好新时代,唱响湖湘好声音。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指导下,湖南日报社新湖南湘沪频道特推出“湘遇上海”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报道从“创业”“品牌”“人文”“交流”四个维度,聚焦华东地区的湘籍人士及湘籍企业,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奋斗,分享他们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美好故事。

海阔天空,湘遇美好。期待您的参与、分享和支持(联系电话18684966868,微信同号;或792115568@qq.com)。

【湘遇人物】毛金华,男,1978年生,湖南永州人,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本科)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青浦区东方中学副校长,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上海市青浦区教育系统第七届名优教师培养工程“拔尖计划”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拔尖计划”正高级教师工作室副主持人。曾为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核心学员、种子计划正主持人,上海市首届物理学科德育基地学员,上海市第八期物理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优秀学员。个人编著《探物究理 点亮思维》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市级、区级重点课题多项,获得多个市、区教学奖项。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静 张德会

刚来上海工作时,毛金华与许多人一样,也有一种“大海茫茫”的感觉,他告诉记者说,是湘友校友给了自己温暖和力量。2009年暑期,参加湖南科大上海校友会的成立大会,在会上到遇到了许多优秀校友,大家一起回想起大学的岁月,让他有了找到“家人”的感觉,进一步坚定扎根上海坚定前行的信心。十年后,2019年再次参加湖南科大上海校友大会,两位知名校友央视《开讲啦》节目制作人杨晖和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的现场演讲,又再次点燃了毛金华工作上的激情。他追求“探物究理,融情育人”特色教学,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最爱”,也成为了上海市中学物理学科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份《湖南日报》,点燃了“湘娃”想上大学的梦想

毛金华的家乡在永州市双牌县五里牌镇佑里村鲁子冲,家里没有出过读书人。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在村里当会计。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没有桌椅,在大姑妈的帮助下,他才有了自己上课用的书桌。当时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属于复式教学模式。小时候家乡物质条件虽然很差,幸运的是村上常年订阅一份《湖南日报》,还不识字时,父亲就读报给他听,能识字后,就拿着报纸自己看好几遍。这份报纸点燃了这位农村娃的梦想,小小年纪立志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人生有了目标,前进路上就像有一盏明亮的灯塔照耀着,让一个孩子心中充满力量,除了写作业,喂猪、打鱼草、煮饭,家务活一点也不落下,小小年纪竟不会觉得辛苦。周末放牛时,手中拿着从村里大哥、大姐借来的书进行阅读,村小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镇中心学校,在同学中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高考考入湘潭师范学院物理系(2003年与湘潭工学院合并更名为湖南科技大学)。一路走来,毛金华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种子生长在哪片土壤可能无法选择,但是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被照亮。

一份大学校长的寄语,点亮了“湘娃”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乃国之根本,育国之栋梁,兴邦乃之安定也”。1998年,毛金华考入湘潭师范学院,开学典礼上,黄秋富校长说:“四年后,你们若想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那是容易的;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那是很难的;若想成为一名教育专家,那是难上加难”。校长的致辞在毛金华心中埋下了新的火种和愿望。毕业时,他放弃去部队和考公务员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那时起,他就勉励自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一节区级公开课和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开启了“开挂”之路

2003年10月,毛金华调入上海市青浦区东方中学一个月后,第一次走出校门聆听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课中高效的问题情景创设,新问题自然的产生,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动手实验与分析归纳、总结结论,最后学以致用的结尾,令他耳目一新,原来物理课还可以上的这么有趣,这让他对上好物理课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当教研活动快要结束时,区初中物理教研员曹永奎老师问有哪位教师愿意在下个月开一节区级公开课时,湖南人那股天生吃得苦、不服输的劲头一下子上来,他情不自禁举起手说“我愿意”。曹老师说“行,小伙子有胆量!好好准备吧!”接下来,他查阅资料,撰写教案,设计实验,制作课件,在学校物理组老师们的帮助下,进行了“三实践两反思”。最后,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节区级公开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此,公开课就开了挂,每学期他都要上。公开课花时间、花精力、磨练人,最多时,一个学期公开课达到了5节,由校级到区片级,由区级到市级,由为华师大物理学科教学论研究生上展示课到为江浙、新疆等物理教师开设研讨课等。其中,2009年5月的一节市西片复习研讨课,让他的课堂研讨从区内面向了全市,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公开课,他历经了五次磨课过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就在开课的前一个晚上,他还在青浦区浦仓路家电维修处试验着创设情境的小实验,多次尝试没有成功后,打电话求助实验中学戚老师。戚老师从他家旧的电冰箱中拆来了3个0.35A延时保险丝后,情景实验到了凌晨1点多才算成功完成。在历经近一个月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磨课过程后,引发了他对复习课的一些思考并撰写发表了论文。同时,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案例,被中央电化教育馆选为“2009中西部农村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课程。经历一次次公开课,也经历了多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从校级青年教师一等奖到区级中青年一等奖,从市创新大奖赛三等奖到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奖赛一等奖,其中让他从市级平台迈上国家级平台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是2015年11月6日至11月8日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华夏杯”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在经历现场上课、即兴上课和专家提问三个环节的评比后,过关斩将,在全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毛金华潜心教书育人,不断追求“探物究理 融情育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让物理学习更为有趣。

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的物理教学,照亮他一路前行

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就需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工作20年来,毛金华从课堂教学反思中寻找问题,运用教育理论,透过课堂现象,从中找到其本质规律,并把这些探索运用于课堂实践,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发表论文从区级刊物到国家级物理刊物,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获奖从区一等奖到市一等奖、从华东六省一市一等奖再到现场交流发言;教科研成果评比从区一等奖到市二等奖;主持课题从校级到区级、再到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项目研究,出版书籍从参与撰写到个人出版编著。课题研究成为了他的一种工作常态,他化问题为课题,刻苦钻研、不断超越自己。

他的成长离不开上海市、区、片、校四级教研组织制度的建设及其搭建的各种学习、进修的平台,离不开各级领导、专家的帮助与支持。不断学习,拓展了毛金华的视野,专业水平和素养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32号种子计划领衔人,他从2018年开始,以区级项目为载体,带领团队投身教改实践,所带学员成长迅速,在华东六省一市、市中青年赛、市作业设计中均获一等奖,其它奖项多达100多项。领衔的团队荣获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种子计划特色团队二等奖,并进行了市级现场展示。2021年,他又带领团队完成“海上名师坊”初中物理目录构建,市电馆、空中课堂视频切片等审核工作。同时,疫情期间,他参加了录制、指导上海市的空中课堂。2022年,他作为“拔尖计划”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拔尖计划”正高级教师工作室副主持人,继续助力老师们快速成长。

2002年从美丽的昆山调入大上海青浦,从工作迷茫到站稳讲台,从青浦区“教坛新秀”(2005-2008))到“教学能手”(2009-2012),从“教学示范”教师(2013-2015)到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再到区内初中物理学科唯一的“学科带头人”(2015-2018),后来从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32号种子计划领衔人到晋升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2020年)、学校副校长(2021年),荣幸的成为了青浦区十大“教改实践先锋”,他一直坚持着成为一名优秀物理教师的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论在哪,都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

毛金华说,在上海这样一个人才汇聚的大都市,我一直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一直在努力着、不放弃。不论在哪,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会时常想念妈妈做的永州菜:血鸭、东安鸡和米粉肉,还有一碗永远想念的永州瘦肉米粉,不忘多加一点辣。

每年都有很多怀揣梦想的湖南人来上海,毛金华借任正非的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成功的背后都是泪水”。

责编:宁静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