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志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16 15:05:27
文/骆志平
在一个有文脉可溯的地方,总能以不同的憧憬,聚拢一批追魂索魄的人。他们不一定为了生计,也许千里奔波,只是想将手中的岁月,依内心的向往,捏出一份生命的质感。
铜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从唐代的千年窑火中翩跹而来,怀揣着唐诗弃儿的梦想,满身的窑火气和诗文味,沿湘江泊岸,任凭举过山脊的烟囱,晃动江风细浪,招徕夕阳叙怀。
或许陶壶上那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恨君生迟,君恨我生早”的浪漫诗文,只是一个引针线头,牵扯出的温情足够鼓荡岁月中撩人的眷恋。2011年,铜官老窑口在国家大遗址保护中,再次脱颖而出,成为窑类遗址保护的宠儿,一时古老的窑岭春风游弋,冷落的窑火又蹿上了江浦口,更有商界大佬傅军,斥百亿巨资,为铜官窑雕梁画栋,重塑石渚码头扬帆出海的繁华。
铜官就这样热闹了起来,许多手艺人,玩陶高手,研究长沙窑的专家学者慕名而至。这中间我认识的人不少,其中孙天平属于另类,他没有专业背景,在陶艺人看来,他就像一个门外汉,闯入了陶艺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小伙子吸引了我的好奇,他那种另辟蹊径的玩陶手法,虽然看不到手艺精微的刀痕,但他有着对铜官窑不同寻常的理解,他说:“铜官窑古法在时空静穆的光环中,只是一扇溯源回望的窗口,而不是随便拍打几下身上的泥土,便可走向未来的凭证。”这是能叩动我心扉的诠释!
孙天平没有优越的家庭出身,成长的轨迹呈现着野蛮生长的姿态,从职高开始步入社会,当过几年兵,转业后在广州街头贩过太阳镜,后又辗转长沙开茶室、做茶叶生意,这些漂的经历,虽没给他带来多少钱财,但赋予了他前行的历练,在军营中摸爬滚打留下的坚毅,在街头人海中挤出的闯劲,在茶语不争中沉淀的宁静,早已在不经意间跳入眉骨,将精致的五官收拢成岁月的斑斓,2015年来铜官时,他刚满32岁。举手投足中的那份沉稳内敛,已初见江湖功底。
初识孙天平,是在远离铜官集镇的一户易姓人家,易家祖上务农为生,家里人为了补贴家用,在屋侧依山就势筑窑制陶,后来随着日子的殷实而弃用。小伙子刚来铜官,由于囊中羞涩,在朋友介绍下,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原始的方式在此安营扎寨。
那天,他穿着一件棉质T恤,站在租住的土坯房前,帅气的容颜,碰撞着窑口古拙的泥土红,夕阳正好路过这里,一抹一抹地揉入内心的斑斓,那种从油彩中蹦跶而出的古韵,逗得土坯房檐口的几根小茅草伸长了小脖子,有意摇曳起滑过的霞辉,仿佛要将我们一起拉到岁月的镜头里,去品味一段穿越时空的喜悦。
这些文字中蕴含的温暖,其实流露着我对创业者的尊重,一个年轻人,如此执着于心中的梦想,宁可选择一份艰辛,也要点亮生命中独有的光环,这种窑火淬炼的情怀,应该就是一种浴火涅槃的精神吧。
开茶室、做茶叶生意,玩的是概念,做的是圈子,从在长沙开茶室起,孙天平与景德镇、醴陵、德化、铜官窑口的手艺人就多有来往,总希望在陶泥中找到一种禅心入座的安然之器,让茶香伴着茶道,为驻足的灵魂掬上一份氤氲之礼,也为自己消退一些岁月的心火。
接触的茶器多了,入眼的门槛自然就高,对于不同窑口手艺人捏出的茶器,真正能打动他心扉少之又少,不是手艺人缺乏技艺,而是在跨界的文化表达中,缺少一份对不同茶品性情的解读,还有拨开红尘杂念,随茶香聆听心语的那份空灵之境。
带着内心的执念,小伙子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了铜官窑口,希望在这里,将陶艺人难以表达的茶语,用自己的方式织入千年窑火中。这对从没捏过泥巴的小伙子是个挑战,开始,他与另外一个创客合作,一个做产品,一个做营销,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依然没能依茶语找到各自内心的期盼,由于推不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又形成不了产能,一度连生计都陷入了窘境。
于是,他们选择了自己单干,连续三年时间,小伙子埋头学起了陶艺,做起了产品研发。同时立足降成本探索全产业链生产运营模式。他将老街租下的铺面,由原来的零售功能转变为产品打样功能为主,同时和德化、景德镇、醴陵的窑口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将工艺整合剥离成规模化模式。根据产品打样成形的进度,调度不同窑口优势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闭环,不管在哪个窑口生产,产品流程的最后一环,才是植入长沙铜官窑文饰和标签。
这种资源技术共享的工艺调度,将产品成本降到了最低,为产品走向市场留足了利润空间。然而,一个茶器要走上茶案,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就如生活中有本事的人很多,能走上合适舞台的人很少。为此,孙天平正着手将自己多年打样积累的一些较为满意的产品,包装形成营销推介手册。通过网上平台初步与不少城市的文化公司进行了有效链接,在洽谈中不断调整优化产品门类和市场对接模式,立足厚重的文化包装,实在的让利模式,让产品有了更多走入市场的机会。
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孙天平租赁的生产车间,100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里,并见不到几个工人,也看不到产品拥挤的场面,老厂房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工业遗存。红砖瓦片的容颜配上木质人字形屋顶,略带一点苏式建筑的空间布局,给人一种沉静中的岁月安好。
记得多年前,我在家乡负责铜官片区保护开发工作时,他跟我提出租赁2000平方米老厂房,我建议他先租500平方米尝试一下,等到扎稳根再拓展,如今八年一晃而过,过去三十出头的小伙也已步入不惑之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不懂技术的玩陶人居然另辟蹊径,玩出了一点走向市场的小诀窍。
也有人对孙天平的这种玩法颇有微词,认为批量生产消耗了资源拉低了价格,扰乱了市场,这些自然不乏道理,然而陶瓷产品是个大市场,资源流动与工艺共享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铜官老窑口的人不这么干,其它窑口的人也会把空出的市场占据一个满。
对所有心怀梦想的铜漂,我都心存尊重,这是点燃铜官窑走向未来的火种,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他们大多在此艰难打拼,以一个奉献者的姿态解读着一份爱陶人的执着,但我总相信,依铜官窑的江湖地位,和陶艺人心中怀揣的那团火,无需多少时日,他们一定能依市场的性情,把手中的日子捏得红红火火。
在和孙天平聊铜官窑文化未来图腾时,我想起了兔年春晚的意象节目《满庭芳·国色》,从秋日朱柿里寻找事事如意吉庆红,在雨过天青处采得相濡以沫清雅蓝,在鸟语破晓中抹出蒸蒸日上东方白。几千年的诗吟赋唱,将山川明月留下的风雅转化为了古人眼底经典的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五色,如果我们能依古韵,再吟《满庭芳》,那水袖飞扬、诗风撩动的不就是一幅幅精美曼妙的现代长沙彩么?
孙天平对此颇有感触,在产品策划包装中,在地域交化提炼中,已整合多种业态,也许在下一个季节里,爱莫错过就将成为一个主题,体现在茶器、酒器、餐器、文房器的研发上,而古人留下的经典五色,则会在窑火淬炼下,自然融入釉下彩瓷中,那种恣意飞舞的窑火,一旦踩准了生命的节拍,铜官窑的古意和新锐就会按捺不住浪漫相拥。
今天提笔写孙天平,并没有任何抬高之意,他手艺上的不足,始终注定了他是创客中的跨界者,但我喜欢他那种淡定从容、得失安然的自在劲,还有甘于生活窘迫,却敢多方筹资用于探路前行的拼劲,在他身上显露出来的这股精气神,和我内心那团滚烫的窑火遥相呼应,面对老龙窑脊背上老祖宗留下的这份气派,我们不应止步于记忆的长河。更应该依每一位创客内心的执念,为他们搭建更多走向未来的平台,赋予他们更多出彩的力量。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张福芳
三审:谭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