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基因建库、重置,活态传承传统工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09 23:54:06


朱起德

工艺文化贯穿中华文明,民间工艺以“用”为纲绵延至今,工艺制品与百姓生活相连、与民众心意相通。湖南自古富集多元传统工艺文化,通道侗锦、湘西土家织锦、凤凰苗族银饰、邵阳蓝印花布、醴陵釉下五彩瓷等传统工艺品在历史上广受群众欢迎。然而当下,诸多民间传统工艺面临着发展态势滞缓、传承动力丧失、流通渠道闭塞、公共领域边缘等尴尬情形。面对挑战,我们需深刻认识并把握文化基因的赓续,确保传统工艺活态化发展传承。

基因赓续确保传统工艺技术承袭。传统工艺活态化发展应突出呈现“活”的特性,将边缘化工艺拉回大众视野、让工艺制品重归百姓生活是维持工艺活态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工艺的“活态”当以技艺承袭为基础,站在文化基因传承的高度,确保传统工艺有效承袭。言传身教式的身体亲在性,是工艺实施与技艺向下传递的基本前提,比如湘西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中需传者与受者同时在场,让受者在学习与技艺实践中熟知各纹样经、纬线的复杂走向;湖南部分地区的织锦中常有“母花”“母版”等称谓的小段织物,这些参照物是长辈有意遗留,其目的在于方便后辈有需要时仿照学习所用。在此过程中,织锦中的典型纹样属视象类工艺文化基因,“母花”是文化基因的刻写产物,同时也是确保织锦技艺能够传承的辅助物。由此可见,文化基因在技艺承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感受传统工艺、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活态发展更需善于借助科技力量,以文化基因和科技的结合降低技艺传承准入门槛和实践难度。

基因建库利于传统工艺要素保护。面对近年来全球文化资源争夺愈发紧张的特殊局面,我国需广泛搜集传统工艺文化,着重加强对民间工艺的深入挖掘与整理,全面开展工艺文化基因识别工作,并立足现代科技、通过数字化方式建立工艺文化基因库,创新思路对工艺文化核心要素进行有序保护。工艺文化基因数据因构成要素复杂、分类标准多元等,需要多重维度考量:其一,按照陶瓷、染织、金属、漆器、编织、雕塑等类目分门别类建立子目录;其二,数据全面涵盖工艺各组构要素,包含材料、纹样、色彩、造型、技艺、匠意等内容,并按照不同数据特性予以差别化展现,例如纹样、色彩、造型等可视化内容当以具体图像数据展示,匠意、技艺等内容需以文字描述或视频方式呈现;其三,关注文化基因变异问题,将关联基因组建成关系组,并按时间顺序建立谱系,明确文化发展脉络;其四,应包含中华民族工艺文化基因库和各民族工艺文化基因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相适应。其五,基因库需囊括省、市、县、乡镇四级子目录,以地区为限的基因库建立可反映文化区域性特征,且有利于对地方工艺文化实现差别化保护和发展。

基因重置推进传统工艺文化传播。古人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刚健日新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工艺文化基因库的建立并非最终目的,如何创新利用并促使文化基因在当代依旧具有生命力才是核心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工艺文化基因重置就是对其核心内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要素进入公众日常生活,以此推进传统工艺传播和活态发展。首先,视象类工艺文化基因需积极寻求与产品包装的有机融合,例如湖南通道侗族织锦中的鱼纹、凤鸟纹和龙头纹等典型纹样在当地土特产及礼品包装上常有使用,文化基因通过重置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为自身带来传播契机。其次,视象类工艺文化基因可参与城市形象设计,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城市文化形象建构,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工艺文化输出动力。另外,文化基因需借助非遗进校园的契机实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传递,例如近年来湖南湘绣、苗绣、剪纸和木雕等传统工艺纷纷进入校园课堂,手工艺人通过课外导师的身份传播湖湘文化,工艺文化“生力军”的培养为湖南工艺活态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最后,工艺文化基因需依托旅游市场完成重置,游客通常因猎奇心理驱使而脱离惯常生活环境并产生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基因借助旅游市场可实现以点带面的传播效果,进而让传统工艺在当代活态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17ZDA1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杨兴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