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努力推动长沙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28 11:37:09

王启贤

回眸往昔,一代代湖湘仁人志士在长沙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一次次辉煌,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新时代的长沙正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沙新篇章,努力推动长沙传统文化大放光彩,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一、传承长沙传统文化,拥有雄厚的基础优势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长沙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多种文化巧妙融合,拥有别具一格的创新开放属性。传承长沙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地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既具备顺应滚滚时代大势的客观必然性,又具备植根田野山河的现实可行性。

传承长沙传统文化,体现脚踏实地的“主动探索”。从长沙传统文化的实践属性来看,长沙人民自古以来就勇于变革、敢于创新、乐于创造,善于以自己的一域之力为全局添彩。传承长沙传统文化,其实践要义就是要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用更多理论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创新成果,回答时代之问、解决实践之难。

传承长沙传统文化,彰显顺应时代的“守正创新”。湘江源源不断,万古奔流仍不变其宗;岳麓黉门听涛,千年洪钟依旧醍醐灌顶。殷商青铜的鼎盛、楚汉屈贾的诗赋、三国孙吴的简牍、盛唐诗文的绝唱、宋代儒学的经纬、红色热土的芳草,无不漫透出长沙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悠远,彰显出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守正创新。传承长沙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湖湘学派治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近代长沙革命先辈“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精髓,接续“三湘弟子遍天下,百代弦歌贯古今”的不朽传承;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长沙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要对传统技艺、非遗工艺传承革新,对传统优势产业变革升级,产出更多优质工业品和文创产品,向中国和世界提供更多长沙元素、长沙创意、长沙制造等。

传承长沙传统文化,承担与时俱进的“使命任务”。自屈贾传承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由宋明理学一脉相承的“躬行实践、经世致用”哲学思想,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道德理念,是长沙的,也是中国的。长沙传统文化发展,让归家成为一种看得见的乡愁、一种摸得着的回忆。宗土之情,故乡之爱,至深至厚。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湘商回归”“迎老乡、回家乡、建故乡”的推动下,在浓厚乡情的号召下,许多“昔日东南飞”的湖湘游子“今朝燕归来”。大力推进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定将让发展动能在三湘四水激扬喷发。

二、拓展长沙传统文化,激发正向的赋能作用

加快推动长沙传统文化发展,从历史文化沃土中汲取丰富营养,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长沙新篇章。

推动长沙传统文化大放光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沙新篇章发掘“智慧源”。长沙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镌刻和经验的传承,对后世的影响是基本的、深远的、持久的,传承在立德育人、价值在以史为鉴、功能在兼容开放。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大放异彩,人才辈出,重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之于长沙,是名片、瑰宝、财富,更是镜鉴。加强对长沙历史名人的研究,可以正得失、启未知,体悟他们“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高贵气节,体悟他们“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以穷困而改节”的浩然正气,体悟他们“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的仁义忠勇,可为文明融合注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向善向上的能量。

推动长沙传统文化大放光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沙新篇章创造“新元素”。文化是城市的根。长沙传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每个时代都为城市建设多样性提供了崭新样本。那千年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留下的经书典籍、笔墨青竹、雕栏玉砌,最是需要后来人保护和利用好的文化建筑宝库。长沙亟待挖掘隐藏在城市发展脉络中的新特色,让星城的内核、灵魂、形象彰显出来,让更多湖湘元素、长沙文创走出去。

三、弘扬长沙传统文化,探索稳健的科学路径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对历史文化的求索和传承,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没有休止符。

为城市气质注入长沙风骨。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是因为“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的脊梁从未被打断。谭嗣同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黄兴留下“吴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的诗句;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词,尽显豪迈。“湖湘学派”就是这种“凭兹敢战英雄气”的孵化器,岳麓书院成为“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思想的策源地,为长沙留下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旷世风骨。研究传承长沙传统文化,要把立德育人与红色教育结合起来,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更多包括长沙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课堂、入教材、入生活,引导湖湘儿女一以贯之涵养绝对忠诚的品格。

为产业发展注入长沙创意。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作为广电湘军、影视湘军、出版湘军的诞生地,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重要阵地,在全国文创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长沙,不仅要深入发掘古物古迹、非遗、老字号、美食文化,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建设中,提质升级历史老街,形成更多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创建、文化创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长沙传统文化发挥出超越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为文明建设融入长沙红色。长沙工商业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历来传统优良。朱昌琳、朱紫桂等一批又一批湘商捐资捐物,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家乡的发展,办学兴教、办报扬新、办堂助困的故事值得深入发掘、广以传颂。从乐善好施到雷锋精神,从“一寸千滴红军血”的浴血红到“雷锋家乡学雷锋”的志愿红,历史的传承总是惊人的相似。新时代,要让长沙传统文化的这颗“红心”,成为好家风、好学风、好作风,培育更多的“红马甲”,为建设文明长沙、幸福长沙而凝聚人心、汇聚众力,推动“网红”长沙实现“常红长红”。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