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名门望族好家风 留些榜样后辈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24 11:57:59

  ——郭奇志先生新著《中湘名人家风錄》品读

  楚国良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保有优良家风的家族,都制定了有很强约束力的“家规” “家训”“家约” “家仪” “家诫” “家范” “家劝” “家语” “家矩” “家诰”等等,为家族制定了系统的家族道德规范。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

  良好的家风,历代相传,它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一份文化的传承。当我们翻开湘潭历史文化的史册,从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胡安国、王闿运、黎氏八骏等,他们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打上了深深的家庭文化烙印,一份份的家风、家训、家规也被一代代的湘潭人重视、传承、发扬。

  最近,由郭奇志先生编著的《中湘名人家风錄》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赵志超先生作序,著名书法家易上元先生为之题写书名。

  (一)

  1947年,郭奇志先生出生于湘潭县金霞山东一贫苦农民家庭,16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湘潭市一中,之后成为了一名教师,不久他又任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后在县委办公室工作,自此,郭奇志正式与文字结缘,这一干,就是30多年。2007年从县委办退休。现在,郭奇志先生是湘潭市民间艺术协会理事、湘潭县作协会员、湘潭县诗社会员。每一个头衔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一种激励、一份社会责任。

  十多年来,郭奇志先生保持了一年出两本书的频率。他先后编著出版了《湖湘歌谣》《湘潭抗日纪事》,参与编写了《辉煌的历程》《人文湘潭》《湘潭县党史简明读本》等20多本史志资料,总计超过300万字。

  当我有幸接到郭奇志先生亲笔签名,历时5年才得以出版的《中湘名人家风録》一书,一有空闲就专心致志地拜读起来。总体来看,《中湘名人家风錄》一书既蕴含了立德为先、与人为善、廉俭礼让、耕读传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蕴含了言传身教、修身养性、肯定鼓励、循序渐进等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蕴含着重视家庭和睦、追求亲近自然、为官做人、热爱国家的人生态度。

  该书共26万字,插图67幅,以名家老谱为依据,共收录24个姓氏32个宗祠老族谱所载姓氏源流、派语歌、教训、家规(族规),涉及人物100余名。其中包括韶山毛氏、九溪彭氏、晓霞山齐氏、鼓磉洲罗氏、湘潭黎氏、古湖塘王氏等,涉及毛泽东、彭德怀、罗亦农、齐白石、胡安国、李滕芳、陈鹏年、石万程、王闿运、杨度及黎氏八兄弟等历史人物。

  该书通过搜集中湘名人的族谱,整理其家训家规,并逐一评点,分析各家族家风的特点,解读历史人物成长历程及奥秘,成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活教材。

  (二)

  纵观《中湘名人家风錄》一书,该书在写作上有如下特色:

  一是思想性。毛泽东喜欢将艰苦奋斗视作体格的锻炼、意志的锻炼、能力的锻炼、感情的锻炼。对于儿女,他历来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近乎苛刻。除众所周知1946年毛泽东教育从苏联回到延安的毛岸英的众多家教故事外, 1947年10月8日,在给毛岸英的信中,毛泽东教育儿子:“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那段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毛泽东前后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只有岸英、岸青两兄弟及李敏、李讷两姐妹。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大部分生涯都处于动荡之中,岸英、岸青兄弟早年失散,1940年李讷降生后,李敏又赴苏联与贺子珍团聚。年近半百的毛泽东多么渴望得到一些儿女亲情的慰藉啊。因此,他再也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尽管工作忙,也没把她送进保育院,而让她在自己身边长大。1958年李讷因急性盲肠炎打针针头断在肌肉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手术不顺利引起伤口感染,发烧。毛泽东为此非常担心。一天,他工作通宵,临睡前,为解除李讷的思想负担,挥笔草书一封,信中写道:“李讷: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动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信末还抄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毛泽东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

  毛泽东是一位慈父,也是一位严格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子女: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在院里散步,问身边的卫士:“依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都挺好。”卫士爽快地回答,“她俩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那种优越感。她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听了后,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主席,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毛泽东不同意,摇头说:“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吗,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主席。您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卫士争辩道,“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你为革命做了贡献么,吃好点人民没意见。”毛泽东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她们还没有做贡献呢。人哪,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毛泽东是伟人,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和平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在家庭生活中,毛泽东是子女的严师,又是子女的慈父。他对子女,身教重于言教,在思想上的要求严格、学业上的督促指导、生活上的关心爱护。毛泽东的家风,是教育家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良好作风,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民众所称道的平民作风。

  二是史料性。说起齐白石,大家第一印象便是他画的虾,其实,齐白石老人可以说是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尤其是他勤学苦练,不断创新的精神尤为令人敬佩。而且,齐白石老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外,对子女的教育也相当严格。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别号白石山人,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乡。而齐白石湘潭故居就位于湘潭县白石乡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在星斗塘,齐白石经历了从一个放牛娃到木匠学徒、再到民间画师的身份转换。

  齐白石出生、成长和学画都是在星斗塘。年少时,齐白石因家庭贫困,只读过短暂的私塾,于牧牛农耕中自学。15岁起,为了生活,齐白石开始学木匠,学习期间,看到从事大花木匠没有从事雕花木匠受尊重,于是他改学雕花。27岁起,齐白石终止木匠生涯,拜师学画,并改名齐白石。1917年,齐白石只身北上,于1919年定居北京。

  热爱和平成名之后的齐白石,却依然保证着勤劳节俭的习惯。1942年的时候,他的长子齐子贞拖齐白石找关系去找工作,齐白石拒绝了,并告诫齐子贞,凡事需靠自己努力。

  抗战期间,定居北京的齐白石已经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国画大师,为得到他的作品,日伪汉奸时常上门骚扰。不得已,齐白石在自家门上贴出了一张“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示。不是不卖画,而是明言不愿意和日伪人员打交道。这样的告白,无一不表现了齐白石的勇气和胆量。

  而除了爱国,齐白石还多次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热爱和平的感情。1956年,在世界和平理事会授奖典礼上,时年92岁的他,发表了这样一段演讲词:“正由于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来,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逐的就是和平。”

  三是可读性。说到家风,在湘潭县最为人乐道的是黎氏家风。住在晓霞山脚下的黎松庵曾是晚清秀才,向来以“尚学、自强、向善”的家训严格要求子女,在其悉心教导下,黎家八个儿子个个成才,世称“黎氏八骏”。一个家庭,八个儿子,皆在各自领域引领风骚,这不仅在当时少见,即使在现在,亦是难能。

  “孝悌传家根本,诗书传世文章”“富自勤中取,贵从书里来”“文章唯读周秦汉,儒术兼通天地人”……流传下来的黎氏家族家训不少,大多与书香有关。黎家是书香门第,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培养,“八骏”幼年时,黎松庵常在书斋广邀名士纵论国事、探究古今。每次会客,他都让孩子旁听。黎家八兄弟在一次次的旁听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日后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黎松庵是远近闻名的文人学士,后来辞官不做,设立了家庭学校。在黎家的私塾学校里,开设的是中西合璧的课程,既讲授四书五经,也传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黎松庵用“新学”来教育子女,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进取精神。后来又组织了罗山诗社,并担任社长,与齐白石往来密切。可以说,良好的家教所带来的求知探索和自由创新精神,让黎氏兄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黎松庵家只是一栋简单朴素的草堂,青瓦、土墙、泥地,与当地的普通农家并无两样。但黎松庵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在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精神熏陶下,造就了八兄弟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从这个简陋的土砖屋走出了“黎氏八骏”。老大黎锦熙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文字改革家,有“汉语注音之父”之誉,是毛泽东在湖南四师、一师求学时的老师;老二黎锦晖为杰出音乐家,中国新歌剧、通俗歌曲、儿童歌舞剧的开拓者,创作过《桃花江是美人窝》《毛毛雨》等名歌;老三黎锦曜为著名采矿专家;老四黎锦纾为著名教育家;老五黎锦炯为著名铁道和桥梁专家;老六黎锦明为著名作家;老七黎锦光为作曲家,其作品《夜来香》曾唱遍亚洲;老八黎锦扬为享誉国际文坛的美籍华裔作家。他们在中国的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湘潭黎氏家族被誉为“中国第一文化家族。"

  湘潭黎氏之所以成为名门望族,全凭重视家风的培育与传承,并将好学的精神、善为的慈悲融入到家族成员的血液中。世人常以为,黎氏这样的书香门第,很少会关注外界社会的纷杂俗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黎家子弟不仅饱读诗书,对社会事务也十分关心。“积善齐家,普施修远”,这是黎氏祖辈对后人的告诫。“黎氏八骏”的母亲黄赓,是一位天资聪颖、善良贤惠、有自立精神的女性,在操持家务,担负一家几十口人衣食住行的重任之余,喜欢读书,善于培养子女。黎松庵夫妇乐善好施,对待邻里包括佃户佣人都很友善,遇到灾年,佃农交不上租,黎家不仅不追讨,反而送米送布救济,其优良品德在黎氏八兄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三)

  重视家风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个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

  通过品读《中湘名人家风錄》,我认为有四点启示。

  首先,构建现代家风家训,需要借助于传统家风家训的内容和形式,如传统家训所蕴含着修身观、治家观、处世观等内容,以及所含着日常训诫、家训制定、仪式规训、家风熏陶等方法。其次,构建现代家风家训,需要借助于传统家风家训所具有的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以及仪式性、情感性、日常性等优势,把抽象化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日用常行。注重“上行下效”和“潜移暗化”的“风化”作用。再次,构建良好家风家训,需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倡行家风建设,加强家风建设的宣传教育。以促进当代家风“场域—惯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与契合。最后,构建现代家风,需要探讨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滋养机制、价值涵养机制和实践弘扬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