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亦可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传承雷锋精神新路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02 06:43:39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传承雷锋精神新路径

  唐亦可

  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2023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着力探索与时代共振、与群众同频的传承雷锋精神新路径,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运用新媒体思维,挖掘雷锋精神当代价值

  雷锋同志以22年的短暂人生诠释了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的价值命题,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道德丰碑。当前,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思维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内涵,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以新媒体的多向互动传播思维挖掘雷锋精神时代内涵。新媒体赋权下,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范式被打破,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拥有了“自我言说”的空间,社会进入多向互动传播时代——这为深入挖掘、多维阐释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并使其焕发新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可在短视频平台设置“我心目中的雷锋”“做新时代雷锋”等议题,吸引大众参与讨论、展示自己心中的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

  以新媒体的强大连接思维打造学习雷锋精神实践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新媒体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设备的即时连接,使得社会成员和群体可以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共同努力。新时代学习传承雷锋精神,重在将雷锋崇高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具体行动、落实于实践。为此,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强大连接性,继续发扬光大我省“雷锋家乡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品牌,汇聚践行雷锋精神的志愿者、壮大传承雷锋精神的社会组织,打造学习雷锋精神实践共同体。

  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雷锋精神表现形式

  应加快学习传承雷锋精神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提升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文化展示,在线下打造沉浸式场馆体验。位于长沙望城区的湖南雷锋纪念馆是雷锋故居所在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留存有大量实物、照片图片、绘画雕塑等珍贵史料,详细介绍了雷锋的光辉事迹。基于现有多媒体、场景、视频、动漫等展示手段,纪念馆可依托数字湖南建设,大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改进展览形式,借助高清投影仪、大型环幕等数字媒介,综合运用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体感识别等技术,让受众沉浸式认知雷锋其人其事,领悟雷锋精神的形成及发展脉络。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在线上塑造优质传媒产品。传承雷锋精神,需要讲好雷锋故事。一方面,应积极运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技术资源,对有关雷锋同志的影视作品如《雷锋》《雷锋之歌》《离开雷锋的日子》《少年雷锋》等进行数字化修复与存储,并结合3D建模、人工智能、AI上色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活化雷锋形象;另一方面,应顺应移动端、电视端屏幕特点,积极应用手机投屏、AR、实时跟踪等数字技术手段,推出一批高品质网络电影、网络剧,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故事传媒产品。

  面向新媒体受众,创新雷锋精神传播模式

  当今时代,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互动性特征改变着人们的信息生产和接收习惯。为此,应准确把握新媒体受众的行为特点,主动创新雷锋精神传播模式。

  适应媒介载体,让雷锋精神的传播对接受众偏好。新媒体是多元复合型媒体,强调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传播形态,并正向着精准化、个性化、移动化、交互化方向发展。为此,应契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及偏好,同时根据不同媒介特质,对雷锋精神传播制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比如可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简洁醒目的“学雷锋,见行动”图文,并嵌入点击、滚动、翻页等交互性设计,将其打造为具有灵活跨平台性的H5传播形式。

  破除圈层壁垒,让雷锋精神的传播触达异质受众。基于新媒体受众多元化、用户异质化等特点,应大力推进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协同合作、融合发展,以前者的权威性、公信力书写雷锋精神的当代意涵,同时通过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让雷锋精神触达更多群体——只有形成两类媒体多平台、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才能有效对接各圈层受众,实现雷锋精神传播效应的倍数级放大。

  (作者系湖南传媒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芒果传媒投资经理)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