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浩然之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2-15 18:54:34

作者丨巢进文

浩然之气,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如下:“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段话简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孟子在回答学生公孙丑的疑问时表示:我擅长辨析别人讲的话,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这很难用一两句说清楚,这种气特别地正大光明、刚强有力,如果好好培养而不去损害它,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得与正义和正道匹配,不然就会消失。它是汇聚我们心中的正义感而内生的,而不是从外部收集正义而取得的。如果做了什么亏心事,这种气就会消失不见。

养浩然之气,要有坚定信念。孟子被称为“亚圣”,他自认为是孔子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在墨翟、杨朱、张仪之流大兴其道,崇尚“霸道”的战国时代,他主张恢复仁政,大谈“仁者无敌”,并对不合仁道者口诛笔伐,称他们“无君”“无父”“妾妇之道”,可谓“毒舌”。孟子是个理想主义者,又非常自负、善辩,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句,如“民贵君轻”“舍我其谁”“唯士为能”“得道多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等。

养浩然之气,要培养高洁人格。周敦颐号濂溪,永州道县人,作为“道学开山”,享有崇高声誉。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不过湘水余波”,即缘于此。周敦颐写有《爱莲说》,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人格。他为人清廉,不慕名利。做了几十年的地方官,把工资的收入基本上用来救济朋友和穷人,自己粗茶淡饭,家无余财,有时候到外地去连车马费都出不起。黄庭坚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

养浩然之气,要涵养大我情怀。张载是陕西凤翔横渠人,被称为横渠先生。他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年少即有大志,喜好兵法,一腔热血,曾向当时戍守西北边疆的范仲淹上《边议九条》,渴望建功立业,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张载如醍醐灌顶,从此潜心学问。他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在其代表作《西铭》中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观点,即民众都是我的手足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朋友。张载做县令时,每个月都挑一个良辰吉日,准备酒菜食物,请乡里年龄较大的老人吃饭。他57岁时,去世于从京城回陕西的路上,丧葬的钱都没有,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柩回老家安葬。

养浩然之气,要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自号船山。岳麓书院有船山祠,里面有他的自题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曾组织反清起义。清代明后,他坚持不易服、不剃发,出门撑雨伞穿木屐,以示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王夫之从文化上对明朝灭亡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反思,倡导经世致用,一生著书100余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东方的黑格尔”。

博大精深的浩然之气的文化传统,还体现为岳飞的“怒发冲冠”,文天祥的“留取丹心”、谭嗣同的“肝胆昆仑”,以及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脊梁”,成为后来人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