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县持续深化“县管校聘” 在改革“探路”中破浪前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1-01 12:30:09

“自从实施‘县管校聘’以来,不但稳定了乡镇教师队伍,而且还出现了优秀教师‘城乡逆流’的现象,今年,就有2名城区学校的教师申请到我们学校来任教,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大大地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近日,中方县桐木镇中学校长杨彦禄说道。这是中方县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中方县自2019年率先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以来,一直敢于向教育领域的顽瘴痼疾开刀,通过三年的摸索、总结,教师“县管校聘” 改革给中方教育带来了活力,全面激活了全县教育一池春水,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师队伍更加优化、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学校自主办学权全面落地,始终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坚持高位推进、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为确保“县管校聘”改革继续顺利推进,中方县委、县政府把“县管校聘”改革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坚定“县管校聘”改革的决心,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县管校聘”改革工作,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政策集中宣讲活动和校长集中培训等方式,深入细致地讲清改革的目的、政策和方法,消除广大教师的疑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今年年初根据《中共中方县委中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再次出台了《中方县2022年“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教师竞聘实施方案》和《中共中方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方县委政法委、中方县公安局、中方县教育局关于严明“县管校聘”期间纪律的规定》,紧扣责任链条,把每项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形成令行禁止、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坚持双向选择、竞聘上岗,转变教师作风

通过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不断优化竞争机制。一方面,倒逼整个教师队伍增强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唤醒了老师们的内生动力。以往教师工作都是学校安排,有时候部分教师还要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现在是学校公开设岗,自主申请,竞争上岗,无申请不聘任,强化教师对所聘岗位的内心需求,由“要我干”转变成“我要干”,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显著提高。通过县管校聘,老师争着要课上和主动申请当班主任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懒散的氛围一扫而光。2022年秋季学期,中方县通过“县管”“校聘”“消肿”“补弱”四项举措,共设置聘用岗位2204个,25名落聘的教师将通过集中培训考核,再参加返岗竞聘。同时,实现轮岗交流教师113人,有近40名教师从城区或农村优质学校交流到农村或农村薄弱学校,近10名骨干教师从城区交流到乡镇,城区6名校长或副校长到乡镇学校任职,进一步促进了县域师资均衡发展,解决了县域师资不均衡的难题。

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打破体制壁垒

建立健全岗变薪变、绩效工资分配、校长职级制分配制度,实现事岗一体、薪由绩定。一是实行结构工资制。中方县把教师工资改革作为“县管校聘”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实际薪酬按基础工资+课时工资+年终绩效奖+学科带头人津贴的方式发放。课时工资是从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提取1800元,按教师承担的工作课时量发放,多劳多得。改变了教师原来都想着学校领导关照少上课,现在每个人都想多上课,教师分课由“推”课变成了“要”课。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制。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校长实行等级考核,学校对教师实行全员考核,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学校教师年度绩效奖金、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挂钩,真正做到优绩优酬。二是设立专项奖金。主要用于培养学科带头人、表彰先进,临聘紧缺学科教师和网络联校教师等,解决办学过程中一些个性化问题,更好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打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进一步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教师职业倦怠逐渐消失。

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做到任人唯贤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行业“铁饭碗”。一是实现职务“能上能下”。打破学校领导岗位行政任命制度,优秀教师、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公开竞聘走上校长岗位,原学校领导岗位下来的人员一视同仁参与竞聘。通过本人申请、资格审查、学校发展规划评审、现场答辩和组织考察等环节,让15位年轻的优秀教师和中层管理人员走上校长岗位。同时,对考核不合格校长按程序予以解聘,作为普通教师参加教师竞聘或集中培训。二是实现人才“能进能出”。通过核定学校岗位数,设置一定数量的岗位跨校交流,畅通教师合理流动的渠道,让学校拥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实现人才能进能出,彻底打破“一岗定终身”的现象。通过跨校竞聘,很多教师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找到了用武之地。(中方县委改革办)

一审:周紫云

二审:黄巍

三审:肖军

责编:周紫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