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丨向高!向新!向未来——非凡之年看湖南湘江新区的跨越之为

王 晗 赵英杰 王 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1-29 11:30:23

前 言:

潮涌湘江西,破浪正当时。

长沙湘江西岸,厚植湖湘千年文脉,孕育出新时代的璀璨文明,正崛起一片生机勃发的发展热土。

湖南湘江新区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是湖南创新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仅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也是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鸟瞰湖南湘江新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湘江新区肩负起时代使命,乘着“三区合一”的东风,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区路径,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翻开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我们清晰地看到湘江新区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铿锵足迹——

2022年,GDP跨越4000亿元大关,位居国家级新区第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直属区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占比86%,居全省第一。

实干,只争朝夕;奋斗,成就伟业。湘江新区正朝着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一方阵”踔厉奋发,以新区之强助省会之强,以一域精彩助全局出彩。

王 晗  赵英杰  王 珊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

这一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融合”的决定,实行“区政合一”的运行模式。

这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顺应国家级新区发展趋势的主动之为,亦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关键之招。未来,湘江新区将比肩上海浦东,奋力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三个高地”建设的示范龙头、“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样板。

是机遇,亦是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考验的是战略定力和创新能力。

向“新”而生,从“新”出发。湘江新区奋力抓改革、锐意闯创干,以更高站位认识、定位、建设新区,以更高标准谋划产业发展,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大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大步伐推动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掀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发展为要 产业强城攀新高

岁末年初,长沙市2022年度重大项目集中观摩点评活动,掀起了项目建设“同台比武”的热潮。

放眼新区大地,一个个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设备轰鸣作业,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迎面而来,处处迸发着奋进的激情,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项目是发展的“牛鼻子”。2022年,湘江新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全域730个年度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600亿元,其中“五个十大”项目总投资达206亿元。

占地9000余亩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初具规模,立足“未来20年不落伍”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T01#栋塔楼顺利封顶,全省最大外商投资项目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二期项目加快推进,湖南三安半导体建成国内首条、全球第三条碳化硅生产线……2022年,湘江新区共有36个产业项目实现投产,签约项目185个。一个个“最早”“最大”“最新”项目,筑牢了经济工作之“稳”、新区发展之“根”!

与之比肩的,是一座座产业平台强势崛起。

▲湖南金融中心。

湖南金融中心聚核赋能,金融及配套机构总数达1800余家,累计为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助力全省各类企业获股权投资超1000亿元;长沙信息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以上企业达220家,4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获评首批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岳麓高新区启用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基地,开放全国最长的智慧高速试验公路……

通过平台聚能,现代产业加速腾飞。

瞄准产业集群建设,湘江新区实行链长、行长、校长、盟长“四长”联动,聚力发展15条产业链。2022年,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分别增长56.7%、8.4%、12.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5%。工程机械、新材料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产业集群,占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的21%;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绘出发展的向上曲线,铸就了“高端产业新区”的开局胜势。

创新为帆 科创名城出新绩

“新区硬核企业加持!护航2023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人工智能让染色体分析大提速,新区企业成果获全国一等奖”“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出炉,新区18人入选”……新年伊始,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彰显出湘江新区厚积薄发的创新实力。

湖南科创看长沙,长沙科创看新区。

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出发”,到高水平建设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再到举世瞩目的湘江科学城绘好蓝图、湖南首个揭牌的省级实验室——湘江实验室成立……湘江新区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中始终昂首阔步走在前列。

▲智能网联产业加速领跑

2022年,全省已有“四大实验室”布局湘江新区,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0个高端平台高效运行,新区内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突破650家。

科创能力持续增强。直属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国家级新区第2。省十大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专利授权量1.2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1万件;获评国家科技奖励2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全省第一位。

创新人才加速聚集。2022年,举办路演、双创等活动350余场,新建研培基地30个、海外工作站10个,实施“千博万硕”引才工程,招揽博(硕)士3500余名。入选长沙市ABCD类高层次人才1395人,占全市48%。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6人,新区人才总量超8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38%,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

科创主体竞相发展。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6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居国家级新区第2;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居国家级新区第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3%。落户院士项目17个,技术合同登记、科技成果转化分别增长55%、33%。

湘江西岸,以创新为帆,正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创高地,未来势能一触即发。

改革为舵 开放新城开新局

作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

2022年,新区将优化管理体制作为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纵深推进“三区融合”,直属区总面积达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10万,形成了与统筹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三区56个部门整合优化为20个部局,24个街镇齐头并进,首批承接省级权限38项、市级权限789项,基本构建了扁平化、大部制运转的新机制。

▲海归小镇。

在改革中生,在改革中进!

湖南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湘江新区当先锋、做表率,推进理念更新、机制革新、方法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重大改革推进多点发力。试点“多规合一”改革,“三区三线”完成成果认定。国企国资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26项改革经验列入国家和省、市典型案例。湘江集团资产突破1000亿元,成功发行全省首单类REITs产品。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试点区。

营商环境优化多措并举。率先全市开设“办不成事窗口”,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三项工作入选全省“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清单。常态开展政企早餐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1061个,落实减税降费80亿元,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32亿元。2022年全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总数达51家,占全省的34%、全市的56%。

对外开放领域多向拓展。长沙信息产业园、海归小镇洋湖先行区纳入自贸联动协同区;第九届互联网岳麓峰会、第五届湘江金融峰会等活动精彩纷呈。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秘书处永久落户新区。山姆会员旗舰店开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省60%以上,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外贸进出口额630亿元,收付汇企业数量与结汇率均全省领先。

改革激发新动能,开放拓出新天地。湘江新区底气更足、活力更显、实力更盛,揽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

绿色为底 生态靓城展新颜

人是城市的灵魂。湘江新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湘江西岸,向西、向南,正分别崛起一座新城。

▲生态宜居新城。(本版图片由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在长沙西部“咽喉”处,备受各界关注的高铁西城,已全面开工建设。依托湖南省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高铁西站,高铁西城将建成可容纳33.43万人的新城、长沙最大的高铁经济功能区。

南部大王山片区,湘江科学城概念规划已通过省政府审议,依托自然山水格局,规划布局形成“一轴两带六组团八片区”的空间格局。未来,将为湖南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及其集中展示区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带动长株潭一体化,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梅溪湖国际新城提质升级,城市超级中轴双向舒展;洋湖总部经济区内涵发展,近零碳示范展示区建成投运;观沙岭城市单元、新湘雅健康城等片区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靓的湘江西岸,让山水洲城更具魅力。

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基础设施建设须先行。

2022年,长株潭城轨西环线一期、比亚迪云轨等项目交付试运行,长望路西延线等15条主次干道建成通车,暮坪湘江特大桥、梅浦联络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湘江西岸“内联外通、南融西拓”的大交通格局不断升级。

6个变电站建成运营,供电能力达190万千瓦。深入实施“百街千巷”整治提质工程,精心打造白云路、润德路等194条示范街巷。城市的颜值与内涵双双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的最美底色。

湘江新区贯彻城市新发展理念,突出治气、治水、治土一体推进,打造天蓝水碧宜居新城。2022年,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1.4%。龙王港整治入选全省排污口整治典型案例,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湘江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恢复耕地6052亩,建成市级美丽宜居村庄66个。白箬铺镇获评首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湘润农业荣升省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8家。涌现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31个。

最畅通的道路在西岸,最美的风景在西岸,最现代化的城市在西岸,最大的发展空间在西岸……今日的湘江新区,正向着梦想之“最”全力奔赴,以首位度提高城市发展的贡献度。

人民为本 和谐美城绘新卷

感染了新冠病毒怎么办?居家治疗期间该如何做?每天都要测抗原吗?……连日来,湖南湘江新区卫健系统212个家庭医生团队各显身手,活跃在全区每一个基层服务网格,指导居家隔离治疗,呵护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群体,让居民健康有“医”靠。

这是湘江新区坚持人民为中心擦亮民生底色的一个侧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江新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浓密重彩绘就“向往的生活”。

公共服务更添暖色。新增城镇就业2.4万余人,发放保障救助资金8200余万元,兜牢民生底线。25所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新建开学,扩充学位2.8万余个,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组建医联体共建单位81个,建设标准化中医馆23个,更好守护百姓健康。新改建室外运动场20个,加装电梯204台,新增车位4.3万个。服务“一老一小”,新增托儿所26家、托位1740个,完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造17家,岳龙、锦绣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文明建设更增亮色。用好用活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资源,塑造“岳麓山”文化品牌,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书香城区。大王山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晋升4A级景区,桐木村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梅溪湖·梅澜坊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社会治理更见成色。12345政务热线工单办理满意率达98.4%。景秀江山小区入选住建部“全国美好家园典型案例”。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整改各类安全隐患6.9万处,拆除违法建筑1737处。管控债务风险,妥善化解信访积案200余件,获评“全省平安区”。

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标注人民至上的情感刻度。2022年,湘江新区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1%以上,28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湘江西岸,一幅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奔向2023,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一方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湘江新区“三区合一”后全面运行的第一年。

踏上新征程、勇创新伟业。湘江新区已锚定目标、绘好蓝图——打造高端产业新区、前沿创新新区、开放活力新区、一流品质新区,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一方阵”。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链建设为主抓手,塑造一流产业生态,构建“3+3+N”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产业支撑力。

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提升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聚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锻造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系统集成,着力扩大开放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机制、注入更强动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释放发展源动力。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消费、强投资、扩开放,巩固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增强经济驱动力。

坚持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彰显山水洲城的颜值和气质,提升综合承载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育家园亲和力。

风起时,未来已来。

时代机遇接踵而至,湘江新区迎来最好的现在;大潮滂滂奋楫远航,一个最火热的未来,也即将在这里开启。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1月15日10版)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