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恩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1-18 11:58:18
文|丁恩文
地处洞庭湖西滨的汉寿,古称索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不仅是重要的楚文化传承地和沧浪文化的发源地,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浪文化、屈楚文化和龙舟文化。
自古以来,汉寿就有长寿的历史记载,长寿老人、百岁寿星的祥瑞延续至今。据统计数据显示,汉寿人均预期寿命达81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岁。80万人口中,80岁至89岁的有26357多人,90岁至99岁的有3176多人,百岁寿星有91人。全县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远远超过了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占总人口十万分之七点五的联合国标准。
古老的沧浪河楚辞荡漾,壮美的西洞庭土香水甜。汉寿屡出长寿老人、百岁老寿星并非偶然。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寿星众多是这方灵秀山水孕育出的一道独特景观。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汉寿儿女,饮沧浪之甘露,食洞庭之鱼米。他们依偎在汉寿这方钟灵毓秀的水土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长寿文化”。
长寿,源于生命之水的洗礼和润育。水多水美,地富土肥,是汉寿的特点。是汉寿这片赋有神奇的水土养育了汉寿儿女,这片水土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能活跃人体细胞,具有抗氧化、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效果,还可以增强体质,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神奇的土地是来自大自然对汉寿的馈赠。汉寿的水土结构中含有硒、锰、锌、铜、铂、镍、铬、镉等多种元素,这些含量比一般地区要高。这里气候适中、物产丰富、生活富足,土壤中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些奇特的水土泽福了汉寿儿女,为他们增福添寿。汉寿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红薯、豆类。丘陵区农户有时在饭中拌些干红薯或鲜红薯等,湖区农户杂以水生蔬菜、鱼虾、瓜果等。“绿色”和“养生”是汉寿饮食文化的精髓。茶、擂茶、红薯粉、米粉、豆腐、腊肉等舌尖上的美食体现了汉寿人就地取材的美食智慧。
神奇的山林资源是汉寿特有的生态资源。在这片古老而又壮美的土地上,不仅有碧浪翻滚的河流,还有许多秀丽绵长的山脉,这些纵横交错的山脉,像一条条巨龙卧伏在汉寿大地上,雄伟壮观,多姿多彩。金牛山、相公山、蔺家山横卧东南;五宝山、云峰山、云台山盘蹲西南。林木葱茏,绿荫碧天,泉水涓涓,清澈明心,竹林似海,古木参天,是汉寿最丰富的大自然氧吧,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纯净的人体必需的天然氧气,最能怡养人的精气神,可以增强人的肺活量。
富饶美丽的汉寿,是一方被“水”赋予了无限灵动和无限生命的土地,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汉寿稻米,米质优良,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多,有利人体健康;汉寿蔬菜味美甘甜,名扬港澳;汉寿甲鱼,拥有高比例的鲜味氨基酸和多种营养元素;汉寿玉臂藕,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汉寿小龙虾、大闸蟹、小籽花生、无籽西瓜等,更是广受欢迎的原生态产品。所有这些原生态产品,都是上天眷顾给汉寿儿女的长寿典藏。
多元素的历史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长寿文化的水乳交融。汉寿是沧浪文化、楚文化和龙舟文化的历史纽带。“大慈大孝,尊老敬贤”为核心价值的孝道文化,是汉寿人繁衍生息的文化根脉。人类生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互助协同,孝道是文化极其重要的秩序保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一直以来 “百善孝为先” 根植于汉寿人的血脉, 婆媳和睦、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处处可见……
沧浪历史文化豪放了汉寿人的性格,龙阳美食文化甜美了汉寿人的幸福,孝道文化赓续了汉寿人的美德,所有的这些壮丽都会在汉寿长寿文化之路上灿烂辉煌。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