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芳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1-03 17:57:38
文/叶正芳
这是全国上下劈波斩浪的一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这是长理师生阔步向前的一年。全省首家“三全育人”教育基地落成开放、获评国家级科研项目134项、总计获批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第22名;这一年,长沙理工大学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长理答卷”。
信念如炬 高举旗帜领航“百强征程”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
长沙理工大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淬炼党建和思政工作基本功,在“百强”征途中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崭新篇章。
2022年2月19日,新学期第一天,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读书班开班。
“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攻坚克难,对照‘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结合‘五个长理’建设,全力推进‘百强’大学建设。”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在面向全体中层干部讲授“新春第一课”时强调。
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18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学习9次、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310次、全校各类理论学习讲座论坛720场、及时发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各类学习资料确保全覆盖……学校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全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
开幕会当天,全校师生在169个会场和85个教室准时集中收看二十大开幕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29个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开幕会后立即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
移动式课堂、实景式呈现、沉浸式学习、对话式交流。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三全育人”教育基地、大会堂、报告厅,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与师生干部面对面宣讲,“声”入人心;在大会堂,千余名师生共同参与的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气氛热烈,正能量激发校园内理论学习澎湃流量;在教室、在宿舍、在云端,由校领导、理论专家、师生代表组成的宣讲团,高擎信仰火炬、倾注满腔热忱,分众化、全覆盖推进宣传学习,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笃信长理”扎实推进;在实验室、在工程现场、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广大师生真学之、深悟之、笃行之,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长沙理工大学举行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
舟至中流催帆竞,击楫勇进破浪行。“百强”大学建设的征途上,并不总是风平海阔,在多轮疫情阻击战遭遇战中,学校党委靠前指挥,各级党组织把战斗堡垒筑到“抗疫”第一线,广大党员教师冲锋在前,“志愿红”成为校园最动人的风景,也让学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征程越是壮阔,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学校党委的掌舵定向、运筹帷幄。这一年,学校全面推进第二轮校内巡察,启动第三轮巡察进驻,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敢于啃硬骨头”的魄力推进“清廉长理”建设。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的良好政治生态让学校改革发展的步伐更稳、劲头更足。
近悦远来 集聚人才打造“强力磁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高校作为三者的结合点,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也最核心的“关键一招”。
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如何储备,如何集聚?
“全员引才、以才聚才,精准引进、悉心培育,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学校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校长曹一家规划了学校人才工作顶层设计,人才强校战略纵深推进。
△长沙理工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人才强校战略纵深推进
学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仅2022年,新增国家“万人”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5人次,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52人,学校同意审批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人才已超300人,“顶尖”“拔尖”“荷尖”三级人才梯队基本建成,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学校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引高才、立英才,将人才评选、薪酬待遇与人才的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挂钩,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绩实效。
青年科技人才这支生力军得到更充分重视与优待。畅通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升优秀人才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支持力度、实施青年博士人才薪酬托底机制……学校千方百计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人才排忧解难,让他们安心科研、潜心问道,快速成长。
“以求贤若渴的热忱广开进贤之路以纳之,以时不待我的责任感广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已然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是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团队回国后的科学研究打通了‘快车道’。”在人才工作会议上,材料学院贾传坤教授由衷感慨。
作为国内研究大型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的“顶流”科研团队,今年初,贾传坤等将废旧沥青“变废为宝”。重大成果一经公布,企业纷至沓来,谋求合作。
不止于此。这一年,学校以一流生态激活人才创新“一江春水”——专为桥梁“把脉开方”的“桥医生”王磊、与“摩尔定律”赛跑的年轻博导孙小琴、与风较量的“追风人”韩艳、让公路像人体一样智能调温的青年英才金娇、寻宝“新能源”的海归博士朱晓波……创新要素汇聚于斯,创新活力竞相激发,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的事迹见诸报端。
△一流生态激活人才创新“一江春水”,长沙理工大学青年科技人才竞相涌现
活力迸发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正成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2022年,学校获评国家级科研项目13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历史性“破百”、达到108项,国家社科类项目26项,年度立项数均跨入全国“百强”行列;自科类科研进校经费达3.29亿元,同比增长29.53%,稳居省属高校第一;2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6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ESI在库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433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年不断线、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倍增;首次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与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师德为要 夯实队伍锻造“四有之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这支“筑梦人”的队伍该如何打造?
2022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做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培根铸魂育新人》的主题讲话引发全校师生强烈共鸣。情怀,成为这一年长沙理工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词。
△长沙理工大学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一年来,长沙理工大学牢牢抓住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着力拧紧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总开关”,用好监督考核“指挥棒”,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相结合,不断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
学校狠抓课堂这一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建立教师岗位胜任素质评估体系,系统指导教师持续性、针对性地提升职业能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确保教师这一立教之本更加稳固、兴教之源愈加丰盈。
青椒论坛、青年教师导师引领工程、青年骨干教师挂职计划……学校还为青年教师广搭平台,牵引青年教师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积极履行教育报国使命担当,探求有情怀的大学问。
自觉涵养教师情怀,始终垂范高尚、追求纯粹成为长理教师一致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风尚。
坚守讲台40载、思行如一守初心的肖勇刚;被同事称赞“到课率、抬头率200%”、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李凤莲;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将“高冷”的理论讲“热乎”的石尔……这一年,教书育人的典型不断涌现,长理教师的育人之心愈加澄澈,育人之声更发动听。
郑健龙院士领衔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年’工作成效明显单位”,李雨燕获评湖南省“最美思政课教师”,唐青获评湖南省“最美辅导员”……这一年,师资队伍捷报频传,长理教师甘为人梯、愿作春泥的育人情怀处处留芳。
△“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师者情怀也在传承中接续。在法学院,高中权等4名60后教师为今年新入职的4位90后青年博士亲手佩戴上“人民教师”徽章,赓续教育情怀;在物电学院,毕业学子们从八方赶来齐聚贺慧勇教授的荣休仪式,并捐赠学生创新基金30万元,感恩母校与恩师的培育情……
思政铸魂 不拘一格培育“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10月1日,一座新的育人高地在云塘校区正式落成开放。长沙理工大学系统总结办学经验,全面梳理育人工作,倾力打造全省首家“三全育人”教育基地,铿锵应答新时代高等教育“三问”。
△10月1日,“三全育人”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开放
这是落实“三全育人”湖南共识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学校面对“平视一代”,大胆探索思政路径的一次开创之举。
从5万余张图片资料中精心挑选展陈的照片、微缩场景复原港珠澳大桥、斑驳的珍贵老教具……全景式、互动式、浸润式的育人空间已吸引2万余名师生、校友驻足参观。波澜壮阔的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气势磅礴的工程实景、火热多姿的教学实践现场尽览眼前,“体验丰富、深受震撼、教育深刻。”不少到访者由衷赞叹。
扑面而来的还有浓郁的“湘味”。等比例复刻的毛泽东故居红色建筑微缩模型等500余件展陈品生动呈现了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此教育和激励更多的长理学子、湖南学子投身伟大时代,建设伟大事业。”付宏渊多次在基地与青年学子交流时提出希望。
△付宏渊在基地与青年学子交流
全新的阵地为教育者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张明海、钟芙蓉等一批思政工作者争相将教育基地打造为沉浸式课堂,“移动的思政课”成为师生追捧的新风尚。
这一年,思政教育还“行走”在祖国大地。321支队伍、3500余名社会实践队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各地,解锁红色传承“打开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科技赋能地方经济发展,为基层建设注入青春涌流。
底色常擦常亮,“创新”亦是这一年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将“创新能力考核”列为必选项;把工地“搬进”课堂,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贯通;把课堂“搬到”工地,与中国交建、国家电网等合作开办14个联培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依托14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和398个校级实训基地,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一线贯通,创新创业在校园蔚然成风。
湖湘文化浸润,工程实践锻炼,创新精神激励。这一年,育人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实效显著。二次入伍戍守边疆的唐于峰,从“士兵突击”到“考研学霸”的蒋利杨等四名退役学生,创业年产值2500万元的在读研究生邓佳威、十年磨一“件”研发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博士生黄旺……蓬勃奋进的长理学子群像在互联网持续“破圈”,点击率破2亿;54个项目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2个项目获批省级立项,全年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02项、省部级奖739项,均创历史新高;学校居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第22名,在六轮总榜单中位列第57名。教育部工作简报推介、《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专题刊发,长理人才培养经验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社会广泛好评。
优化布局 交叉融合闯出“特色发展”
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科技革命背景下,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年来,长沙理工大学立足已有9个博士点和5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高起点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学科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互融、优势互补,将行业优势转化为学科特色,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攀升。
2022年,长沙理工大学成功增列交叉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填补了湖南省交叉学科门类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空白;通过加强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建设,学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学科增长点日益凸显。以ESI工程学为例,2022年最新潜力值增加到8.28,较年初增长36%,特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专业建设乘势而为。在上一轮专业建设满载而归的基础上,新增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在全国高校位列第51位。
△学校召开专业建设专题报告会
“双主体”协同发展战略稳定推进。2022年博士招生人数首次破百,并首次实现学术学位博士全部脱产学习,“学术”+“专业”协同发展的博士生培养体系初具雏形;在202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中首次获得6个工程博士指标,实现博士招生专项计划零的突破;生源质量持续提高,2022年报考学校硕士生人数达14134人,同比增长45%;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贡献力持续攀升,2022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362篇,同比增长7.2%。
随着学科发展布局不断深入,校区功能布局势在必行。2022年,学校党委集中统筹、多部门协同发力,以“资源最优、成本最小”的原则,精准测算、科学规划,制定了两校区功能优化方案,并已一期协调调度完成经管学院、法学院的整体搬迁工作,“一校区为主”的办学模式顺利切换为“两校区并行”。
一边是聚势而为深耕细作,一边是谋势而动未雨绸缪。
2022年,学校瞄准“十四五”期间博士学位点申报,确定交通运输等3个专业学位点、应用经济学等9个一级学科学位点共计12个博士点培育项目,高质量为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谋篇布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进度条”也在不断刷新。一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立项建设了2个校级产业学院、培育了2个校级产业学院,并以此为依托,聚焦电力装备、工业“六基”等制造强国战略重点产业领域,申报2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17个一级学科上榜软科“2022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入围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名单、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获奖率达87%刷新历史最好成绩、获评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取得历史性突破……以“变道超车”战略为指引,学校多点发力、硕果累累,汇聚成冲击“百强”目标的强大“底气”。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22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单,学校稳居第115名;根据泰晤士(THE)高等教育发布的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单,学校成为2022年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新上榜高校(第501-600名);在US News 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单上,学校全球排名飙升了176名,成为国内进步最快的高校之一。
提质增效 凝心聚力共筑“幸福长理”
2022年,在办学“硬核”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长沙理工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齐头并进,资源活力不断释放,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攀升。
发端于2021年5月,长沙理工大学率先与专业节水企业签订合同节水管理协议,以“投资-改造-运营-移交”实施一体化承包服务,开启了“长理节能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年来,学校更换终端节水用具18986个、校园节能光源763盏(杆)、全线路改造供水管网16公里、全时段建立能耗监测平台和智能节水管理平台,月均节水10万吨,节水率36%,“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根本性治理,精细化、智能化节能建设全面铺开。
9月,长沙理工大学获评全省首批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低碳节能”成为学校的崭新名片。
△长沙理工大学获评全省首批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
“智慧校园”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2022年,学校打破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行政壁垒,完成30个多业务子系统,近10万条数据的采集、分析转换等工作,以联动指挥、综合态势、运营决策等一站式综合管理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服务理念。
崭新的宿舍楼拔地而起,热水、洗衣机、空调“三大件”全覆盖;排刷宿舍、改造功能用房等新增床位3276个,圆满解决了新增学生的住宿需求;以大数据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年均发布企业在线招聘信息1.5万余条、书记校长带头“访企拓岗”,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1元菜品”“5元套餐”物美价宜,暖心的惠生举措确保让师生吃得饱、花得少;青年博士安居工程强力推进,118名新进博士住进了提质改造后的“新居”;云塘校区体育馆前坪11000㎡绿化景观成为师生休闲新去处,金盆岭校区“D级危房”依法拆除、20余年的“历史难题”圆满解决……这一年,便民举措更具力度、惠生答卷更有温度。幸福,真抓实干聚焦到师生迫切的急事、难事、烦心事上,也具体而微落实到师生关切的小事、琐事、日常事里。
△崭新的宿舍楼拔地而起,热水、洗衣机、空调“三大件”全覆盖
既要治好“小家”,更要服务“大家”。
一年来,学校继续充分发挥学科、智力、人才优势,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寻求共赢,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维支撑。
6月,学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达成战略合作,学校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先进文化传承传播前沿阵地迈出坚实一步;7月,与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有机衔接;11月,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签约校地合作,共谋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一年来,推动“三高四新”研究院、洞庭研究院等高质量运行,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智库成果22项,持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智、聚势、赋能。
学校还在智能建造、智慧交通、智能电网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攻克应用技术领域的“卡脖子”技术。2022年,学校作为并列依托单位完成交通运输行业“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电力行业“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申报工作;入列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湘江实验室、洞庭实验室共建单位;先后选派20余科研人员到省内市州和“三区”从事科技人才服务,为乡村振兴和社会服务贡献“长理力量”。
写在最后:
在大潮激荡的长理奋进画卷中,那些曾点燃过、温暖过、激励过你我的吉光片羽同样值得记录铭刻。
一年来,“高光”“高燃”的“长理时刻”仍清晰如昨。长理校友惊艳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由周谦制片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震撼全球;“网红宿舍”刷爆朋友圈,校运会开幕式表演席卷网络、仅中国青年报抖音平台单条视频点赞量直逼百万,四名退役学生从“战士到硕士”的励志事迹被共青团中央点赞、百余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学霸班级、百万年薪宿舍、创新创业尖兵……长理青春榜样频上热搜。
一年来,至真至纯的“长理故事”在校园里写就,至善至美的“长理情谊”在师生中流动。学校首届毕业生、已年逾八旬的黄美媛老人步入“三全育人”教育基地,郑重捐赠已指引她一个甲子的人生灯塔——印制于1962年的《党章》,展陈于此永久珍藏;2022级新生郭海玲第一次步入长理校园。五年来,是土木学院教师曾铃等五位长理校友的同心善举助力她不辍学业,五年后,她追随脚步来到恩人们的母校继续深造,勇敢逐梦。
也是在这一年,“烤”验、“考”验接踵而至。在长沙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的酷暑,长理人无惧烈日仍奔忙于校园内外,老师们为教学科研驰而不息,学生们在社会大舞台施展才干,机关、后勤、保卫工作者服务守护“不打烊”;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波又一波的老师咬牙坚持、接力战斗作答这张特殊“考卷”,竭尽全力护航学子们这场“人生大考”。
凝一年之迹于方寸,展万千气象于未来。新征程上,长理交出的“答卷”,绝不限于此,也绝不止于此。笃行不怠、只争朝夕,长沙理工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开创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和服务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中不懈奋斗、接续奋斗,再谱新章!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