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邦平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17 21:31:55
文/向邦平
里耶秦简博物馆一枚馆藏秦简记载:“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五月戌辰水下五刻,走荼以来。”这枚秦简中的“荼”究竟是什么意思呀?
依据《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荼”的意思有多种。
《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 传:“荼,苦菜也。”汉 王逸《九思·伤时》:“堇荼茂兮扶疏。” 清曹寅《和孙子鱼食荠诗寄二弟》之二:“平生餔餟意,未改茹园荼。”以上诗文中的“荼”是“苦菜”的意思。
《诗·周颂·良耜》:“以薅荼蓼。” 孔颖达 疏:“蓼是穢草,荼亦穢草。”以上诗文中的“荼”是“杂草”的意思。
《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望之如荼。”韦昭注:“荼,茅秀也。”《汉书·礼乐志》:“颜如荼。”颜师古注:“荼,野营白华也。言此奇麗,白如荼也。”以上诗文中的“荼”是“茅草”的意思。
此外,“荼”还有味苦、苦、痛苦的意思(如荼毒等)和“塗”通(如荼炭等)。
考古专家和古文字学者们基本认同:里耶秦简中的“荼”是“苦菜”的意思。
综合分析《诗经》《里耶秦简》《九思》等文献记载的“荼”和专家学者们有关里耶秦简中“荼”的判断可知: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一直有一种叫“荼”的“苦菜”在华夏大地上的黄河及长江流域喷薄生长,在人们生活中频频出现,在诗文歌辞中闪亮登场!
这种叫“荼”的“苦菜”到唐朝时又有一个新名称:茶。
唐陆羽《茶经》:“一曰茶,一曰槚……”“槚,苦茶”“谓茶……早取为荼……”宋杨万里《<颐菴诗稿>序》:“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清顾炎武《日知录·茶》:“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康熙字典》(2002年版):“荼陵,县名。在长沙”“又茶陵,地名……茶之始,其字为荼”
汉字“茶”最早出现是在中唐,中唐以前无汉字“茶”。“茶”是由中唐以前的“荼”转化而来。中唐以前的“荼”有一个主要的意思是“苦菜”。由此可见,里耶秦简中叫“荼”的“苦菜”和“茶”确是有密切的联系。
诚然,直到今天里耶周边的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依然流传一种用以“茶”为主要原料的“苦菜”———“油茶汤”
《中国土家族大辞典》、林继富《酉水流域土家族民俗志》等文献记记载:油茶汤是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日常食物。制作时,先用食用油将适量茶叶炸至金黄,后加水,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佐料,水滚开后倒入碗中,再加入泡货,即: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的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人口味而调配。
“油茶汤”具有较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民谣说:“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油茶汤,做起活来硬挷挷”“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
汉语“菜”土家语叫“哈车”(汉字记音),汉语“茶”土家语叫“阿车”(汉字记音),土家语“车”汉语意思是“水”。汉语“菜”和汉语“茶”在土家语境里皆是同“水”有关的食物,汉语“菜”和汉语“茶”的土家语发音相近,甚至在一些地方完全相同。在土家语境里“菜”和“茶”似乎是同一类食物。“茶”的味道主要体现在“苦”和“香”。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常常将“茶”“饭”联系在一起名为“茶饭”,土家语叫做“阿车直”(汉字记音)。由此可见,在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茶”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苦菜”。
从《里耶秦简》走进《诗经》《九思》;走进《茶经》;走进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民俗。综合分析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中唐以前,“茶”叫“荼”,这时“茶”的功能主要是加入油盐作为“苦菜”来下饭。中唐以后,文献中正式出现“茶”的名称,这时“茶”的主要功能是用开水冲泡作为饮品来解渴消闲。虽然,如今“茶”的主要功能是解渴消闲。但是,在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依然保留着“茶”作为“苦菜”来下饭的古风———“油茶汤”。
(一审:向莉君 二审:李寒露 三审:彭业忠)

责编:向莉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