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强化多方协同供给 丰富体育课后服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28 11:17:03

常允涛 徐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我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今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将体育类活动课程作为课后服务基本的、必备的形式之一,统筹整合资源,推动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体育课后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改进和提升的领域,主要体现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体育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心理负担加大、角色负担加码;体育课后服务惠及面不广、实效性不强、监管力度不够。破解这些问题,须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健全保障机制、构建管理体系,以全面提升体育课后服务实效。

引进社会资源,构筑多方协同供给新格局

为缓解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与体育课后服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应积极引进社区、家庭、高校、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俱乐部等社会资源,通过各主体充分沟通协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一定规则指导下协调行动、共同提供体育课后服务。

引进家长资源。通过家委会,邀请有意愿且有体育职业资格证的家长协助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或担任体育课后服务的教练员,给予其一定报酬与精神奖励,以更好调动家长的积极主动性。

引进公益资源。各中小学可与周边社区、高校等开展合作,利用社区、高校的场地设施资源,并请社区体育指导员、高校体育专业师生提供公益性的体育课后服务。可借鉴国外经验,动员居住在社区内的离退休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体育课后服务。

引进市场资源。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投标方式,遴选资质良好的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学生喜爱的、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比如乒乓球、轮滑等,并提高体育课后服务质量。

健全保障机制,探索提质增效新举措

建立完善的体育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是提升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应建立健全体育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学生安全保障机制、质量评估机制,以推进体育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建立健全体育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并非法定的义务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而是由中小学校提供的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延伸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应主要由政府和家庭共同分担服务成本,同时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可探索建立健全“政府财政支持+家庭合理分担+社会捐赠”的经费筹集机制,多渠道筹集体育课后服务经费。

建立健全体育课后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应制定体育课后服务安全预案,细化安全举措,消除安全隐患;学校及各供给方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工作,传授运动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识别、规避运动风险的能力;家长可为孩子购买体育运动意外险。

建立健全体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应由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等共同参与制定体育课后服务评估标准及具体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科学有效;由学校协同家长、学生、供给方等多元主体共同对体育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体育课后服务评估。

构建管理体系,厘清协同治理新思路

体育课后服务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不仅关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职能的定位与分配,亟需构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体育课后服务协同管理体系,使各利益主体在制度框架下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构建多方协同推进体系。政府负责出台政策、统筹指导、协调经费、督导评价;学校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落实、加强监督;家庭应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参与提供体育课后服务的社会组织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等,应加强自我监督,谋求高质量服务。

建立多方协同治理体系。体育课后服务应依据“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理念,凝练出多方协同治理的具体方针和实施路径,加强对服务质量监管。

搭建网络管理平台。搭建连接“家校社”的体育课后服务网络管理平台,集聚相关课程、发布供需信息、加强交流互动、开展深入探讨等,以数字资源为媒介,实现对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智能化管理。

(作者均系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教师,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体育教育重点培育基地研究员)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