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一支画笔,为何能撬动一个乡村——益阳市乡村振兴观察之二

    2022-12-21 09:18:55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黄炜信 龚柏威

赫山区兰溪镇的兰溪河畔,一座造型独特的白房子格外打眼。周边居民一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兰溪的洞庭画院,快开院了呢。”画院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溅球正紧锣密鼓为开院做准备。赵教授表示,兰溪是自己的家乡,梦回萦绕的洞庭山水、兰溪风貌,是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最大的底气;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自己的画回到家乡,为家乡塑造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为父老乡亲营造一个艺术欣赏的公共空间。

无独有偶。相距车程不过40分钟的资阳区张家塞乡富民村,也有一位备受全村老幼尊重的画家许国良。201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缘,许国良来到这个省级贫困村。从免费教孩子画画开始,许教授把美种到孩子的心田。乡间村舍干净整洁,分类垃圾桶加上自动开盖的巧思,渔民上岸后的渔船被改造成村中一景。不止于此,昔日垃圾满地、麻将声声的贫穷村,短短几年时间嬗变成了文明礼貌、争先创富的明星村……“艺术改变了一个贫困村”在这里上演。

相近乡镇,出现两位有情怀的画家,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实是其文化底蕴传承的必然结果。益阳自秦置县,至如今两千年不改其名;梅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中国诗歌之乡”“花鼓戏窝子”等美誉。采访两日,所遇之人,无不对家乡饱含深情。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不停地延续与传承,成为了城市奔流不息的血脉,也成为了乡村振兴中的厚重底色。

画家用画笔,撬动着一个地方发展的轨迹,直接印证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判断。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显然是关键,但又是难点、痛点。兰溪镇、张家塞乡给出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本土人才,借助在外贤达的影响力和活动力,提升家乡的美誉度,为家乡振兴助力,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艺术要扎根农村,好的对话方式、沟通方式至关重要。兰溪风俗,是赵溅球联系当地群众的介质,是他们的共鸣点;许国良则抓住孩子这一最具成长性的群体,在他们心中种下美育的种子,通过孩子的影响,进而让文明成为富民村的新标识。当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根和魂的重要作用,但在方式方法途径上,还有诸多需要探索的空间。最近出台的《湖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要求“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满足村民基本文化需求”,尤其需以贴近性、通俗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展乡村文化事业。

文化是根,扎根的过程必然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产生的内生动力才能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兰溪河畔的画院,源自生于斯长于斯的画家对家乡的记忆,而画院也将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承,深深地影响兰溪河两岸。许国良到富民村已经4年,亲自指导村里一代人长年累月习画,必将为独特民风、文明乡风打下持久的基石。文化艺术不像产业能够迅速看见真金白银,只能以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熏陶,点亮生活、塑造精气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唯有文化能够赋予乡村这样的悠长记忆。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根”和“魂”滋养出看得见的繁荣兴盛新乡村,让人望得见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

责编:杨兴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