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01 11:48:0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柯沣 杨永玲 通讯员 王辉 周帆
近日,记者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花江社区,探寻瑶医的故事,走近李珍清家,便看到门口的一幅“采用瑶药大江南北传美誉,内外兼治高尚医德暖民心”的对联,道出了这家主人李珍清的郎中身份。
迈步进入堂屋,一股草的药香,夹杂着酒的浓烈气味扑面而来。转动眼珠,记者的目光落在角落处十几个酒桶上面。“这些都是我自制的药酒,因为药材不同,每一桶药酒的功效也不同。”李珍清把药酒一一作了介绍。
“我这算是家传医学,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就喜欢上了传统的瑶医。”李珍清语言平淡,却听得出他对家学的喜爱。打小就听祖辈讲那些“活死人,肉白骨”的神奇故事,让8岁的李珍清就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背着小药篓,跟随伯父上山采药,认草药、识药性。同时,开始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和教材,因为年龄尚小,理解力不强,但记忆力好,在伯父考教时,也总能对答的大差不差,深受长辈的喜爱。
李珍清拿出自己珍藏的书籍,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那个时候只想着多读书,多学东西,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李珍清一边翻动着书本,一边展示自己的笔记,“向别人借书看,抄写,看到报纸上关于中医药的内容,我都会把它剪下来,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伴随李珍清夜读的那盏油灯,见证了这位民间瑶医的成长,得到了传承的的认可。
当被问及这一生写过多少病历及药方时, 李珍清笑着说:“数字嘛,具体的记不清楚了,不过50斤肯定是有的。”
李珍清出生在瑶医世家,父亲及伯父擅用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无名肿毒、蛇毒等疾病,在当地颇有名气。
1973年,16岁的李珍清参加完赤脚医生培训班后,便开始了一个人独自行医的路途。“那个时候的乡村医生,要负责整个大队乃至隔壁大队上千人的卫生健康,我常常是背着医药包随喊随到的。”这时,李珍清翻找出了一直跟随自己上山下乡的医药包展示给记者。
问到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时,李珍清话马上多了起来,“1976年的某天晚上,一户人家小孩生病了,家里人走了15里的山路找到我,得知情况后,我们便拿着马灯和电筒,足足走了2个小时才到孩子家里。”当天晚上,李珍清对孩子进行了针灸疗法并配合服用草药。第二天清早, 李珍清带着锄头在患者家附近寻找治病草药。“俗话说,一根银针一把草,赤脚医生两件宝,这把锄头是我的第三件宝。”李珍清说,“我们除了带一些常用药,其他草药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在他家附近寻找,所以药锄就是赤脚医生必备的工具。”李珍清拿起角落的一把锄头摆弄着说,“这把锄头跟着我几十年了,都已经被磨平了。”
“大山养活了祖祖辈辈的瑶族人,因为自始至终采药人都恪守着‘采大留小,独苗不采’的行规,瑶医才得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李珍清缓缓道来。
在李珍清眼里,父辈行医多年,对病人都一视同仁,遇到贫困患者,还经常减免医药费,真正把减轻病人的痛苦作为医生的使命。“行医最重要的便是一个‘德’字。”李珍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氏七箭刺风疗法”是李珍清家族世代祖传下来的一项独门绝技,传至李珍清已是第十二代。刺风疗法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风湿、骨痛等疾病。
经过数十年刻苦钻研和临床积累,李珍清熟练掌握了包括传统瑶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在内的400余种草药的识别和应用,并娴熟运用七箭刺风疗法、抓火疗法、药线点炙等20余种独创诊疗技术和方法,为当地群众提供既简单又安全可靠的诊疗服务,在本地颇有名气,虽深居瑶山,常有广东、广西的邻县患者慕名求诊。
2013年7月,“李氏七箭剌风疗法”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核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李珍清还被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聘任为民族特色诊疗医师,贺州市中医医院还特聘请他每月定期前往坐诊、授课,善行传承和推广瑶医瑶药特色文化医疗技术。
一审:吴方明
二审:严万达
三审:戴 勤
责编:杨永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