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历史巨变中的“四求”精神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22 08:51:55

文/曾文 蔡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内生动力。深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2013年之前贫困发生率高达57%。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国其他贫困村一道如期实现了整村脱贫。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书写了“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十八洞村的历史巨变,展现出“求善”“求进”“求准”“求变”的“四求”精神。

亲民爱民的求善精神

求善精神就是追求善政的精神。善政之善是大善,是十四亿人的福祉之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追求善政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深深铭记“人民公仆”“民族脊梁”“时代先锋”的光辉形象,深刻理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执政内涵,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的考察足以彰显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的求善精神。

求善精神蕴藏在中国共产党的“四个根本”中。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真正懂得人民力量的伟大,悟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八洞村之行,开启了“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战,彰显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人民数千年绝对贫困问题的壮志雄心和“以民生为本”的善政理念。随着总书记的到来,党的“四个根本”的求善精神在湘西十八洞村绽放善政之花,结出善政之果,书写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善政境界。

求善精神寄托于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回答”里。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真正懂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用真情来紧紧依靠人民,用真力不断地为人民造福祉。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赶考命题,深刻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党群关系,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不断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这个民族小村考察,真真切切,情系人民,足以彰显出大国小村的浑然一体与大党赤子的纯然初心。随着总书记的到来,党的“三个回答”的求善精神在湘西十八洞村闪耀着善政光芒。

听党跟党的求进精神

求进精神就是追求先进、上进和进步的精神。先进是求进的基础,上进是求进的态度,进步是求进的目的。2021年11月3日晚,在十八洞村特殊纪念节日的夜空里,无人机打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字样,一面巨幅党旗闪耀而出,映照着湘西大地,映照着十八洞村,映照在乡亲们灿烂的笑脸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十八洞村干部和群众听党跟党的求进精神的最好表达。

求进精神在于干部群众感召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性铸就了纯洁的党群关系、担当使命的历史主动精神、成就事业的理想信念根基;这种先进性是思想的引领,是时代的标杆,是事业成功的保证。1986年出生的龚海华,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2014年,龚海华全票当选十八洞村村支书,在十八洞村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斗思想、战地貌、拔穷根,向“等靠要望”的陈旧思想发起斗争,向“抬头是山低头是沟”的自然条件发起斗争,向“贫困病因”的穷苦生活发起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硬是催生起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的上进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饱满热情,展现出一种“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崇高使命感。

求进精神在于干部群众立志求进步。十八洞村干部和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发愤立志,追求进步,不仅在修路、农网改造、机耕道建设中纷纷出工出力,而且在2017年还创造了用不到半年时间建成十八洞村水厂并投产的惊人奇迹。在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们战天斗地的画面与场景,是新时代精准脱贫的奋进之歌。没有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没有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们的求进精神,十八洞村不可能走出绝对贫困,不可能由过去的贫困村变为小康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毫无疑问,这一脱贫的辉煌成就和这股永不停歇的内生动力,离不开十八洞村干部和群众听党跟党的求进精神。

紧跟方针的求准精神

求准精神就是追求精准的精神。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2014年年初,花垣县委专门抽调龙秀林等五名党员组成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并选派施金通为第一支书驻村。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大幕就此拉开。中国第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就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绘就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催人奋进的时代画卷。

求准精神体现的是“准”,不是“泛”,就是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把握事物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深刻把握“准”的内涵,做到了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找准贫困病因。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找准扶贫对象,而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工作队紧扣“精准”二字,制订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和“十八洞村贫困农户识别九个不评”的标准。据此,136户533人被精准识别出来,占全村总人口的56.8%。十八洞村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开始,发展到“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居住环境、精准服务民生事业、精准组织扶贫力量”。在求准精神的指引下,十八洞村认准了要脱贫这个理,将“准”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十八洞村人鲜明的做事方法与办事风格。

求准精神体现的是“精”,不是“粗”,就是要深入研究客观事物,进而达到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实效。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深刻把握“精”的内涵,做到了因地制宜,精准治疗贫困,创新扶贫模式。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在找准扶贫对象后,接下来就要开展“精益求精”的对症下药工作。工作队号召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以“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的股份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和经营猕猴桃产业园。从“公司加农户”参股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到发展乡村旅游业,再到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股份合作扶贫、电商扶贫、资金整合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创新了十八洞村的扶贫模式。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们先后培育起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劳务经济、乡村旅游五大稳定产业,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式”“造血式”成功扶贫经验。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贯彻紧跟方针的求准精神,干成了一件又一件脱贫致富的大事,为探索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精神指引。

敢闯敢试的求变精神

求变精神就是追求变化的精神。变才有动感,变才有生气。求变在于求人变,变人的思想,使人精神富有,建设精神家园,化为前进的动力;求变也在于求物变,变物的神奇,成就物质富足,提升物质生活,化为幸福的美景。要改变十八洞村这个深山苗寨的穷困面貌,让村民们过上舒心日子和美好生活,这就必须要有敢闯敢试的求变精神。

求变精神贵在人变,由思想的贫乏变精神上的富有。十八洞村干部群众深刻领悟总书记的“识变、应变、求变”思想,活出了一个个崭新的自我。十八洞村在外打工的村民施进兰,当年从电视中看到总书记考察他家乡的消息后,毅然决然放弃了较优厚的工资待遇回到村里干事业。2014年,施进兰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施进兰忍受着每月400元工资的“艰难”生活,在其母亲“你只管为老百姓多做事就好”的鼓励下,在“赶上好时代”的自我鞭策下,下定决心“拼上三年”“一定要把老百姓带动起来一起致富”。十八洞村孤儿龙先兰,一位“哪儿醉了哪儿睡”的酒鬼,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华丽转变。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深知扶贫先扶志的深刻道理,热心把龙先兰当亲弟弟看待,还帮助他上农校,让他学会了养蜂割蜜技术。龙先兰大胆发展养蜂业,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成功脱单,还带动周边村民脱贫。扶贫先扶志,求变中的企业人的社会责任担当。2014年7月,国强文化志愿者队伍走进十八洞村,对村民和学生实施文化帮扶。8年多时间里,28000人次参加国强文化举办的读书、学习、培训活动,还帮扶了施群芬、隆灿灿等16名贫困学生。从文化自信和精神层面帮助村民,提高个人素质。湖南国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开办书屋茶室诗社文化学习与技能培训班,为十八洞村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兴文化,提升了十八洞村村民整体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十八洞村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解放了思想,破除了陈旧的思维方式,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精神上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真正实现了人的精神面貌的大转变。

求变精神重在物变,由穷沟沟变富乡村。十八洞村过去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与无奈,有苗歌为证:“翻山越岭十八洞,洞洞藏着酸和痛”“三沟两岔山音晃,红薯洋芋苞谷耙;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2013年前,十八洞村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仅有0.83亩,4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40多个,一半以上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十八洞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发扬实干精神,共同奋斗,如今的十八洞村脱贫致富了,变成了幸福快乐村。寨子里建起了村镇银行,搞起了办税服务点,开设了文创直播间,引进了“地球仓”民宿新体验,成立了“十八洞乡村发展基金会”,办起了“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论坛”,古老的贫困村落焕然一新,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有山歌为证:“春天来了,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子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客人也来了……”“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十八洞村的快速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力回到村里就业,感染了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一群有知识、有想法、有能力、敢闯敢试的年轻人,正用求变精神与奋发有为的精神去点亮十八洞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作者: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曾文;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蔡宙)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李寒露 三审:彭业忠)

责编:李孟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