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到机械……见证洞庭湖芦苇收割的变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24 18:01:03

2012 年11月4日,农民工在收割芦苇。

2022 年10月19日,收割机在收割并粉碎芦苇。

洞庭湖区是全国14个芦苇主产区之一,芦苇面积133万亩,年产量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是洞庭湖湿地标志性、面积最大的植物群落。为候鸟、麋鹿等动物提供了资源丰富的觅食场所和栖息地。

洞庭湖每年的冬季是收割芦苇的季节。2018年以前,成千上万的湖南湘西、贵州、重庆的农民工涌入洞庭湖区收割芦苇。收割芦苇大军里,60%的是妇女,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熟练地在芦苇荡里砍、搂、拖、捆,辛勤劳作3个月左右,每人可赚得1万多元回家过年。

2021年起,芦苇除了造纸外,粉碎后还能用于生产板材和火力发电。如今,芦苇收割不再是人工砍伐,全部由机器收割、粉碎、打捆,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因芦苇得不到及时收割对湖水及湿地产生的不利影响。

文 | 图 曾国华

2014 年11月22日,收割芦苇的大军中60%以上是女人。

2022 年10月19日,机器收割粉碎芦苇。

2014 年11月22日,一人用机器砍芦苇,一人在清理并打捆芦苇。

2022 年10月19日,机器收割粉碎芦苇。

2017 年11月26日,砍苇的女人在打捆。

2022 年10月19日,德国进口机器在打捆芦苇。

2014 年1月4日傍晚,拖拉机在运送芦苇。

2022 年10月19日,收割打捆后的芦苇用汽车运送到集中点。

2017 年11月26日,芦苇用汽车运送到湖边后再用船运到造纸厂。

2022 年11月1日,汽车运输芦苇到武汉电厂。

2014 年1月5日,水运芦苇到各造纸厂。

2022 年11月1日,芦苇上车准备运往外地板材厂。

2011 年11月20日,砍苇人在晚餐。

2022 年11月1日,运输芦苇人员在货车旁用餐。

(一审:伍霞 二审:王立三 三审:刘建光)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