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14 14:58:19
□常瑞芳
历史从来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根据现代真实历史人物改编的电影《翦伯赞》于11月6日上午在长沙湖南大剧院首映。该片以重温红色经典人物、宣扬地域历史文化人物为切入点,用传记片的方式,截取了翦伯赞某一段时间节点的人生经历——家乡常德和重庆等地生活的几个片段,着重阐述了在近代深受奴役的旧中国,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岁月里的探索和人生抉择,他毅然撕毁了国民党党员证件,秘密加入共产党,开展地下组织活动,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方式,或传道授业,或著书立说,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再现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情景,以事件带人,以情感写人,栩栩如生刻画了翦伯赞这个历史人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电影《翦伯赞》主题歌《中华好儿郎》
作词:安华
作曲:于东波
演唱:阎维文
乐队:国际首席爱乐乐团
深耕红色沃土,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电影《翦伯赞》剧本由湖南文理学院周星林教授等编剧,国家一级导演马会雷执导,张明健扮演翦伯赞。影片在翦伯赞的家乡——桃源县枫树维回乡开机并实景开拍,片中大部分镜头取景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常德完成,如烟雨朦胧的桃源,一江沅水镶嵌在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美景;桃花源的曲折回廊,云雾缭绕的桃林;碧波荡漾的柳叶湖,湖畔的青翠垂柳;有着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区的街道等等。
翦伯赞,湖南常德桃源县人,生于1898“戊戌变法”那一年,成长于中国近代变革时期。他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专注中国历史研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称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是在隐匿战线,与各色人物打交道,用自己深厚的历史知识,活跃在统一战线,为共产党方面争取了更多人和物的支持与帮助。影片的筹划、拍摄,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又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之时上映。湖南作为新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回首中国共产党在峥嵘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又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爱国思想教育方面,常德没有缺席。
据介绍,该影片投资仅一千多万元,是一部小成本、高品质的制作,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感染力强,镜头效果非常唯美,具有典型的湖湘特色。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从身边了解近代英模人物,重温红色故事,传承经典文化,湖南文理学院一部分师生与热情的常德市民拿起剧本,听导演讲述情节发展,在剧中参与了群演,切身感受了风云际会的部分近代革命历史和银屏触电的愉悦。
以史料为基础,叙事脉络清晰
大年三十,在湘西溆浦民国大学的教职宿舍,一群进步学生与翦伯赞的家人一道围在餐桌边,手擀面团,一边包饺子,一边随意交谈,翦伯赞在热闹的气氛中走进堂屋,走入镜头,一学生问翦老师,听闻张学良将军拘禁在此不远的沅陵凤凰山,他们想去探访。看似闲谈,实为以著名的西安事变人物为切入点,巧妙揭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紧接着,镜头切换,故事的对立面国民党特务收到密报,他们欲抓捕进步学生和老师翦伯赞。情节紧凑,悬念高挂,引人入胜。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用一连串镜头连续叙事,承上启下,为故事后面的走向埋下伏笔。
《翦伯赞》的电影编剧没有从他求学纵横立笔,也没有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落墨,而是选取他在重庆一段周遭经历为重心轴,着重渲染主人翁这一段时间著书立说和统战工作,描述的是翦伯赞为历史学家和马克思研究学者身份,与不久前第七届湖南艺术节舞台上演的大型汉剧《翦伯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翦伯赞先生这段人生经历,与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都有交织,如重庆谈判中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国民党方面的蒋介石、冯玉祥和元老覃振等重量级人物,而且,此时的翦伯赞早历经了他人生的迷茫、困惑、探索时期,已经是一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在该片中,电影编剧用倒叙、闪回等方式,充分运用戏剧情景再现了翦伯赞在天津意租界,意大利驻天津总领事齐亚诺以“反政府”的莫须有罪名将翦伯赞逮捕,因为亲人的营救获得释放,这一细节对当时社会无政府状态的乱象,见微知著,对人物心路历程的刻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借用文学创作的白描手法,现在与过去交插,向周恩来讲述翦伯赞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期间,因为不满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愤而撕毁国民党证件,宣布退党的举动。电影是直观的艺术,其生命力在于细节的精雕细镂,我想,此处无妨用镜头语言浓彩重墨地情景再现,用艺术情景再现翦伯赞因何而怒,拍案而起,一是可以从侧面充分展现他为什么会选择走马克思主义路线的心路思考,二是对他文人的风骨、个性特征的一种深度刻画。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互为映衬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合作,翦伯赞就是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走进冯玉祥将军的府邸,这里,应该是曾经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和历史学者的身份给他作了掩护。该影片重磅讲述的主人公翦伯赞,编导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翦伯赞与冯玉祥的交往,他们不同寻常的初识,课堂历史知识讲课,私下精神交流,后引为知己,协助他工作,帮忙营救越共领袖胡志明,惜金如墨用事例展开翦伯赞所做的工作与成效。通过他人的口述一张小书桌加一盏煤油灯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翦伯赞书写《中国史纲》,运用特定的情节分镜头重叠展现《中国史纲》这本书,强调了翦伯赞历史学者的身份。剧中并没有对他性格特征借情节做条分缕析的挖掘,但其扮演者的人物造型与表演的细致把握赋予了这个人物的个性色彩。
冯玉祥在历史上有倒戈将军之称,是个颇有争议之人,在他身上可谓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史。民国七年至九年,他曾经驻守在湖南湘西,对这段历史的口述不仅介绍了他与常德地域的关联,也丰富了他与翦伯赞后来能够结为知交的地域亲切关系。影片中对冯玉祥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几处镜头,但他聘请翦伯赞为历史学教授,他对时局的看法,对爱国进步人士的声援,甚至通过他副官的口述来暗示他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等等,都比较客观地对他有着颠覆性的人物形象素描。他与翦伯赞的关系互为映衬。
注重细节表达,以浪漫主义渲染人物内心情感
翦伯赞曾有两任妻子,前妻病逝于霍乱,影片中一直陪伴左右的是他第二任妻子戴淑婉。在剧中,她言语不多,扮演者将她勤劳内敛的个性把握得非常到位。作为后妈,她把自己对翦伯赞的感情倾注在孩子身上,为了三个非亲生的孩子,她选择不生育自己的骨肉,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儒家文化因素,她对翦伯赞的深情,不仅是体现她日常生活中的体贴,对孩子的关爱,对翦伯赞地下党组织工作的支持,导演在情节舒缓时,镜头一转,用她梦中翦伯赞被枪杀来强化。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翦伯赞身处险境,妻子戴淑婉是深有体会,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共党员的地下工作者黄包车拉车夫是剧中不可或缺的红色符号代表,有着特定的时代符号,他不仅仅是翦伯赞的保镖,也是情报的传递人。翦伯赞与他的朝夕相处,感情日渐加深,他街头被特务枪杀,为翦伯赞挡子弹,牺牲个人生命,是戏的高潮部分。翦伯赞抱着牺牲的战友,流下泪水,观众的心也被紧紧揪住。翦伯赞过去的出行多坐他的黄包车,现今,车夫为了保护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翦伯赞悲痛万分,他将车夫放置在平常他坐的位置,他转换成车夫,拉着黄包车在街头行走着,行走着,围观的群众很多。导演在此处,细细展开,多镜头渲染,或近景,或中景,或前或后正拍反拍,或空中俯拍,与前面王德武拉着翦伯赞在街头转圈的愉悦画面遥相呼应。这一组的镜头语言直抵人的心灵,表达了翦伯赞的愤怒、悲痛、发泄和不满等情绪。另一方面,翦伯赞拉黄包车的举动,一步一步,用镜头用音乐元素将他内心的滔天情愫外现,他要继承王德武未完成事业的决心,也表达了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的中国男人血性。一个立体的中国文人将不再囿于书斋,他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彼此的牺牲成全里完善着自我的人格追求。
影片以翦伯赞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游行示威结尾,完美收官翦伯赞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坚定走革命之路的诠释,也是每一个有爱国情怀的有志之士的信仰之路。
(作者常瑞芳系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剧本创作中心二级编剧)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