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加强创新创造,繁荣发展民族声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17 17:35:44

张敏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本着“以我为主、吸收借鉴、发展自我”的原则积极探索,发声技术、音色音质、表演方式等更加丰富多元。但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声乐仍存在拥抱新时代不够、专业人才后继乏力、传播渠道不畅等瓶颈,亟待加强创新创造、加快繁荣发展。

创新创作理念,充分体现新时代风貌和审美趣味。创新创作理念是当代民族声乐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石。一是让紧扣我国新时代发展脉搏、贴近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成为民族声乐创作的原动力。应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风民俗、审美趣味的研究,并深入改革发展前沿感受时代最强音,深入田间地头和基层群众了解表现对象的生活、情感、期盼,增强当代民族声乐创作的时代性、鲜活感。二是注重针对不同层次受众欣赏水平及实际需求,探索使用更加先进多元的创作和表演技术技巧。民族声乐是一个丰富、开放和发展的系统,创作者应在广泛汲取中华民歌和戏曲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学习“外来文化”,比如借鉴美声唱法等现代科学的歌唱方法、欧美歌剧的表演形式等,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既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加强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声乐,须深化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完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内容。在丰富声乐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音乐历史、世界声乐艺术历史等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韵律内涵的理解,为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打下牢实的文化基石。二是加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探索开展个性化、分层次教育和优化组合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水平。比如在实践教学当中,可以采用排练中国歌剧经典剧目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融合古代戏曲艺术、当代说唱艺术等精华“跨界”参与演出。三是构建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善于创新的民族声乐师资队伍。相关高校应大力引进理论功底扎实的高水平民族声乐人才从事教学工作,同时邀请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民族声乐艺术家以兼职形式开展教学指导,以满足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一专多能民族声乐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可常态化组织声乐教师到各地采风,挖掘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更好利用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鼓励其参加相关表演活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

拓宽传播渠道,实现民族声乐与广大受众的紧密连接。只有拓宽传播渠道,才能真正将繁荣发展民族声乐落到实处。一是积极主办各类群众性活动。应以地方文化部门为主体,组织开展民族声乐经典联唱和唱段赏析、民族声乐知识讲座等活动,鼓励受众以多元方式参与其中。二是注重培养新受众。比如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可通过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培养更多民族声乐爱好者。同时举办更多公益性民族声乐演出,欢迎群众走进剧场。三是善用新媒体。应把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的传播与发展新机遇,推动民族声乐在短视频平台中与生活、文化等领域跨界融合,加大对民族声乐传承人的帮助与扶持,鼓励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展直播教学,提升受众关注度、参与度;塑造和活化民族声乐文化IP,注重强化互动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可将其植入动画、游戏等作品,并通过地方电台、各大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推动民族声乐深度融入各地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声乐演出吸引更多游客,并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作者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