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2-11-17 10:54:14
戴上帽子、塞上耳机、带好口罩,才能坦然地跨出家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人,又或许,你也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员?不敢和不熟悉的同事交谈,更不敢拒绝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请求;迎面遇上同事时,假装接电话,不敢大方地打招呼;面对别人的热情,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小A这样描述自己:“在不知道“社恐”这个词之前,我觉得自己只是单纯的性格内向。我没什么朋友,与仅有的几个朋友交流大多是在网上。出门会让我感到紧张、不自在;从来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觉得很尴尬,担心主动打招呼对方不回应;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说出来被人笑话或者反驳;感觉无论做什么,别人都会看见,好像背后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有时候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说话,都会提前焦虑很久,即使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到了台上就大脑一片空白。为了避免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最后索性回避社交。
小B也是一名“社恐”人,他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不擅于与人交流,害怕一切需要打招呼的场合,正是因为这种行为,被贴上“难相处”标签。“虽然我表现得比较冷淡,但我的内心其实是很羡慕别人,能热情地与人交流。”小B说:“与人交流时总怕说错话,成为‘聊天终结者’。与不太熟悉的人聊天时,总会在心里提前构思好内容,把想说的话在脑子里过一遍再讲。很担心对方在听完我说的话之后未做出回应,是不是觉得我刚说的事情很无聊?久而久之,我就开始害怕和人打交道。”
年轻人中,像小A、小B这样的人很多。社恐,是社交恐惧的简称,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现代人因为生活压力大,部分人出现了社交焦虑障碍,他们在社交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和焦虑 。“社恐”是时下的热词,当“社恐”人把自己的日常分享到网络,总能迅速找到一群同病相怜的“病友”,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流行病”。
然而,内向≠社恐。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发达,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交友、娱乐,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人们通过网络扩展了社交圈,部分年轻人也表现出了‘现实社恐,网络话痨’的状态。“社恐”在网络上是部分年轻人对自己逃避社交的一种状态的调侃,并不是严格医学意义上的社恐概念,它是人们自嘲的“梗”,但“社恐”概念的走红,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人们正在普遍经受的社交焦虑。人们对“社恐”普遍存在误解,认为“社恐”就是内向,所以轻度的社恐症患者或早期患者,家人大多没有察觉。
那么社交恐惧症状达到何种程度就应该求助专业人士呢?这里给大家一个判断标准:社交恐惧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病因往往很复杂,需要由专业人士诊断,请大家不要在网上自行百度,以免耽误病情,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就诊。
株洲市三医院精神科 蒋京陶
通讯员 梁好
一审:张丽
二审:陈艳阳
三审:鲁红
责编:张丽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