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什么有干将路和莫邪路?

  上观新闻   2022-10-12 16:36:25

在地名中看多面苏州

苏州的外宣文案中,常常用到“双面绣”一词,这个“双面”,指的是“传统苏州”与“现代苏州”,这是从“古”“今”维度进行的勾勒。要是换个维度来表述,一个人都不止双面,何况一座2500年历史的古城?

譬如在地名中,就可以看到苏州的很多面。

横贯苏州古城东西的主干道叫干将路(标准地名应该是干将东路、干将西路),向东直穿过相门,经相门桥通到东环路。相门桥飞跨护城河两岸,是一座立交桥,桥下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沿着护城河外侧的河岸蜿蜒延展,在相门桥这里,和干将路凌空相交。这条路叫作“莫邪路”。我常常会考考小朋友们:“为啥这条路叫莫邪路?”“这么好听的路名,把它用在更显眼的道路上不好吗?”当小朋友们开始热烈讨论,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才能“物尽其用”的时候,我再大笑着给他们“泼冷水”,告诉他们,唯有这儿,唯有这条路,才可以叫“莫邪”,其他的地方都用不了。

“干将路”沿用了老地名“干将坊”。干将坊在城市更新中,被并入现在的干将路,但它可是宋代之前就有的老地名,它的得名,是因为其正东面正对着相门——在伍子胥建阖闾大城,给八座城门命名的时候,此门叫作“匠门”,后来被讹为语音相近的“相门”。匠门一带,是当年吴国打造兵器的地方,汇聚了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干将作为最优秀工匠的代表,他的墓就在匠门外,而他当年受吴王的命令,和莫邪一起三年铸剑的地方,也是在这一带。

因此站在相门桥上纵观,干将、莫邪两条路,各自飞奔着朝相门会聚而来;或者说,从相门开始,干将、莫邪义无反顾地延伸出去:这两个只能用在这里的路名,两条在这里相交的道路,仿佛是在感叹苏州先人勇敢和智慧的汇聚,又仿佛在宣示匠心与忠贞的延续。

从干将西路朝南转到养育巷,过了一个路口,再走不多远,右手边有条不起眼的支巷“侍其巷”,不是景点,游客不知,但苏州人可不陌生。在苏州学生家长心目中排名数一数二的某某附小,就在这条巷子里,再往前,是同样在初中阶段排名数一数二的中学,再早些时候,苏州教育学院还没有撤并的时候,也是在这里:这里实在是文气鼎盛。但这条巷子最早不叫这个名字,而叫灵芝坊,宋代的时候,为了纪念一位叫侍其(复姓)沔的人而改成了侍其巷。南宋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对他也有记载。侍其沔字国纪,他学贯经传,而且为人侠义,但是考运实在不佳,“累举不遇”,于是退而讲学,所教导的子弟都有所成就,世称夷晦先生。在他的墓志铭中,他被称为“善士”。

何其善!苏州人为了纪念他,连“灵芝”都不要了。其实2500年积淀下来,苏州最不缺的就是名人,多少风流才子、博学贤士、高官显宦、富豪巨贾,又有多少人的名字能够被用以命名某物,流传后世呢?相比起来,既没当官也没发财的侍其沔,他的声名要黯淡得多,即使是苏州本地人,如今也基本上只知巷子而不知其人了。但侍其巷一直静静地待在这里,迎送着一批批学子。

苏州的“状元特产”已经说得不新鲜了,古城的地名中能够成为佐证的也比比皆是,譬如旧学前、书院弄、大儒巷、学士街……用官职命名的地名也多,但是与苏州历史上最大的“官”——吴王相关的地名,却另有一种表情。

灵岩山下有条采香泾,河道笔直如箭,直通向香山。传说中,吴王夫差为了讨西施欢心,在灵岩山为她建了馆娃宫。西施爱采花制香,可是宫女们敬献上来的鲜花总是不合她的心意,为了让美人高兴,夫差就决定陪着西施亲自到太湖边的山里去采花。为此,夫差站在灵岩山上,拈弓搭箭,朝着远山的方向,一箭射出去,然后命人根据箭的走向开挖了一条河,用来给自己和西施泛舟采香。山就成了“香山”,河也就是后来的采香泾。

还有苏州古城中心的锦帆路,其前身是锦帆泾,吴都子城的护城河。据说,当年吴王带着西施在这里荡舟游玩,美人出行,当然很讲究,船上挂着的是五颜六色的锦缎做成的帆。原先,锦帆泾宽三四丈,周围富丽繁华,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苏州城里开始有汽车了,就把河填了修成了路。

还有离锦帆路不远的剪金桥巷,巷子得名于“吴王剪金买胭脂(花)”的故事。据说,吴王常常陪着西施乘船在苏州城内游玩,有一回船行到这里,说是附近有一家专门卖胭脂的店,西施心动了,吴王当然大手一挥,买!可是他们没带钱,于是吴王拔下随身的金器,命人剪下一段,为美人换回来一盒胭脂。还有种说法,是遇到了一位姑娘在卖花,于是剪金换回了一捧鲜花。不管是胭脂还是鲜花,也不论是采香还是锦帆,在苏州的地名中,吴越争霸的那段历史,其刀光剑影只留在史书中,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则更多展示为富庶繁华与浪漫风雅。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是买鲜花,因为鲜花也是苏州的重要一面。苏州人爱花惜花种花买花,是出了名的,即使到了现在,也还常常能在街边听到卖花姑娘拎着竹篮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的声音。桂花弄,莲花桥,百花洲,花驳岸,苏州的街巷路名中,带“花”字的,就有近百个,还不包括“幽兰巷”这类无“花”的名称。

但风雅只是苏州面孔的外显,这座城市真正的精神,反而是最接地气的勤奋踏实、开放争先。苏州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本土居民的吃苦耐劳,更离不开大量外来人口的汇入,从泰伯奔吴,到衣冠南渡,再到明清时期的万商汇聚,人力、物力、智力、财力不断涌入,让苏州成了当时的“天下第一繁雄郡邑”。有意思的是,最是风雅崇文的地方,对待商业的态度也最友好,在那个“士农工商”分明的时代,文人不仅毫无芥蒂地和商人做朋友,甚至自己也会坦然地去经商赚钱。这种包容和友好的态度,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商业最繁华地是在苏州的阊门外,这一带也是会馆、公所聚集之处,为了让商人们有更好的环境,许多会馆、公所都可以拥有自己专门的码头。即使历史前行,城市改造,苏州历史上曾有过的数百个会馆、公所都已流散,或仅存遗迹,但仍有丹阳码头、盛泽码头这样地名,继续在使用中鲜活,向人们展示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面貌。

责编:宁静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