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07 17:55:53
【好声音】
【美文】
你是如何判断深秋的到来?你又如何断定,这是十月,而不是八月或是九月的某一天? 不要去看日历,也不要去求助现代科技,请告诉我,你是如何在自然中感到节气的转换。
是风声里的惊鸿一瞥,是办公室避寒的蟋蟀隐匿了鸣唱,还是路旁的栾树把红灯笼簇上了顶尖?
请试一试,轻轻念出这两个字:寒露。齿间是不是有微微凉意?智慧的先民们,从白露到寒露,只用一个音节的转换,就让人体味到节气时令的婉转“冻”人。
欢迎收听好声音诗说二十四节气系列第十三期:寒露,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gé],菊有黄华。随着深秋的到来,最后一拨鸿雁飞往江南水滨,人们见海边的蛤蜊,其壳上的条纹与雀鸟相似,便认定他们是由雀鸟变成的。在浪漫的中国人的意识里,生命永不凋零:想飞时,有翅,可高飞于天;想藏时,有壳,能深藏于海。
令人神往的隐士什么时代都有,而最著名的,是东晋的陶渊明。他弃官归隐后,“采菊东篱下”。因了他的缘故,菊花成为高洁品格的象征。唐人司空图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怒放于荒篱边的野菊,独傲秋霜,却不幽怨,所谓“菊隐”,大抵如此:既隐藏,又绽放;既夺目,又泰然。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 露成霜, 云随 雁字长。绿杯红袖 趁重阳2,人情 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 理旧狂。欲将沉醉 换悲凉,清歌 莫 断肠。
这是担任颖昌府许田镇监的第三年,寒露为霜,职位卑微的晏几道受邀参加州府重阳宴。绿酒沉醉,歌声断肠,高空的白云似乎也随着雁群南飞。往事如在眼前,晏几道有些恍惚,趁着酒意,他把紫茎兰花、黄色菊花簪了满头满身。人到中年,他依然还是那个“遇花即狂,遇酒即醉”的少年。
也是,不恣意,不轻狂,就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晏几道了。
晏几道,是晏殊四十七岁才得的幼子,能文善诗,以其自成一家的创作风格,和晏殊并肩成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一。
元佑年间,苏轼返京,仰慕这个小师叔的名声,托了自己的弟子黄庭坚代为传话,想求得一见。比苏轼还小两岁的晏几道却避而不见,回绝说:“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
官宦之家,名相之子,怎么会如此不通人情世故?要知道,那时, 苏轼已然是蜀党领袖、文坛大腕,才名与清名都已传遍天下;近日又连升三级,是仕途最得意之时,拼命想要结识苏公的人,不知有多少。传话人黄庭坚,更是晏几道的平生知己。
即便当时诸多名臣,像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王安石等,俱是其父晏殊提携起来的门下,但是他的宰相父亲早已离世多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晏小七,上演了和贾宝玉一样的人生:家族衰败,家道中落,甚至被牵连而锒铛入狱。虽然很快释放,但家财散尽,已经要靠朋友接济度日了。
莫非晏几道真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可是在词集《小山词》里,他分明是温柔细腻、炽烈浓情之人,莲、鸿、苹、云,这些朋友家里的下层歌女,被他在寒露的寂寥中写了又唱,梦了又想。
或许只有他的挚友黄庭坚才能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晏几道有四大“痴绝”处:“仕宦连蹇[jiǎn],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不世俗,不谄媚,不因贫寒而卑怯,也不因辜负而怨恨的性格,是对社会人情世故的全然不顾及,也是对一己赤子真情的全然投入。
原来痴狂清高的晏几道不想见的并不是写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苏东坡,而是那个此刻仕途得意,一时风光无两的苏学士。
如此孤芳自洁的个性,忠纯真挚的痴情,使他没有办法在失去庇佑后融入世俗的尔虞我诈。这个现实版的贾宝玉,见过了极致繁华, 经历了孤寂潦倒,眼见得“白茫茫大地”,只能把他所有的单纯与深情,全倾泻给那些底层的卑微歌女。
他自以为把愤世嫉俗隐藏得很好,自以为没有人能看见他小心翼翼的外表下那颗要“将沉醉换悲凉” 断肠心。
惊醒梦中人的是他的知己黄庭坚,黄庭坚说《小山词》清壮顿挫,有《高唐》、《洛神》之风。
于是千年以后的人们把《小山词》一读再读,沉醉难忘。
元祐四年(公元 1086 年),做监官满三年的晏几道回到了京城。他为数不多的朋友或已醉死,或因病卧床,或卷入党争几起几落,莲、鸿、萍、云,更是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晏几道追忆前尘往事,但觉那个去跃青骢马的金鞭美少年,“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他申请了提前退休,退居京城赐第,从不践诸贵之门。
【创作谈】
中国古代学者根据四季更迭,将太阳周期换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落,设立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他们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依循节气安排起居饮食,也安排煮酒、簪花、焚香、苦读的雅致生活,那些质朴拙趣的日常,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式生活艺术,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诗意空间的一部分。
时光闪过的那一刻,偶然发现,节气也还承载着悲春伤秋的古代文人,他们的人生际遇、脾气秉性、诗文创作和节气是如此密切贴合。
于是,就有了《诗说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文字。
这是文字对节气的馈赠。
作者/朗读者 吴穷
策划/刘永涛 责编/徐典波
音频制作/韩苗苗
吴穷,岳阳市华容县职业中专高级讲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岳阳市中小学语言文字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
责编:徐典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徐典波]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