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路径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10 15:53:30

陈丽荣 王玉玉

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思维更活跃、需求更加多元,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青年学生,不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的学习和交往需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立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大数据技术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突破粗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旧模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聚焦学生结构差异,灵活改进思政方式方法

大学生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认知结构、学科背景等不同,学生的个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大数据的挖掘采集、动态储存、运算分析等功能,能精准识别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更科学、更精准。一是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在需求取向、逻辑思维、价值理念方面存在明显区别,高校既要从全局出发对学生群体进行一般性分析,也要基于专业特色,坚持局部分析。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精准画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式,打破“大水漫灌”式教育模式,把“精准滴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教育教学中。二是坚持分层和分众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个性化倾向和阶段性特征凸出,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要发挥大数据技术分类建模的优势,形成大学生数据信息分类维度和指标,实施分众化引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次性。三是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定性分析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定量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全面分析和深度刻画,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

二、打造精准供给模式,精心设计思政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达到沁润人心的效果,必须从供给模式和内容体系着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打造精准供给模式,以因材施教为理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一是打造多元化的供给场域,设计衔接互通的育人内容。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场域应呈现多元化、立体化特征,不仅有校园、课堂等线下场域,还应有智能平台、互联网等新型线上场域。要整合线上线下供给场域,实现育人内容的衔接贯通。二是打造灵活的供给形式,选择有益有趣的教育内容。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催生变革着单向灌输的供给形式,高校需占领网络新阵地,主动出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媒介为抓手,通过创新供给形式更新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如利用VR技术增强思政供给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三是打造多元高效的供给载体,强化隐性渗透的教育内容。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实时追踪、精准画像、预测评估等功能为挖掘大学生的隐形数据赋能,高校要注重搭建新媒体矩阵,丰富传播载体,畅通供给渠道,积极发挥媒体隐性渗透主流价值观、碎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势。

三、提升数据素养能力,强化思政队伍育人能力

培养思政队伍的数据素养,是落实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不仅是技术手段,也是思维方式,高校思政队伍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需要跻身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思维,增强对大学生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全量思维,打破传统样本分析的局限性,系统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相关数据信息,从多个维度把握学生全貌。二是加强数据的实操应用能力。以大数据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精准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大数据的操作技术。高校可以通过现场实操、专业人才指导等方式加强思政队伍的大数据技能培训,高校思政队伍参与大数据项目研发,精准掌握数据采集分析功能,通晓数据存储分析方法。三是重视数据伦理。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范围的日益扩大,数据隐私、数据泄露、数据霸权等伦理问题开始显现,容易触碰到学生的隐私和敏感区。高校要提高教育队伍对数据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保障学生的数据安全,建立大数据伦理规范制度体系,明确数据挖掘和使用的“红线”,既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又要确保数据安全,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保证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的应用都符合数据安全伦理。

高校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改进教育方法、精准供给教育内容、强化思政队伍建设三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精准认知教育对象,革新教育方法,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平衡,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更要提升教育队伍的数据素养能力,强化育人能力。


(作者:2021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陈丽荣,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玉玉)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