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31 10:50:27

张治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湖南应进一步完善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优化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努力实现区域平衡、城乡融合、产业协同、特色分工的发展目标,解答好时代命题。

强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引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是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增长极,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湖南应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均衡,缩短城乡和区域差距,加快高质量发展。

提升“强省会”战略的辐射带动力,建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干框架。发挥区位优势,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向北共建长江经济带,向南对接珠三角,向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向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密切协作,向西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建设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创新创意中心和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大幅提升省会辐射带动力、城市吸引力,在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融合、功能互补、梯度转移,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依托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力,激发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支持长株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长株潭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工程等确定为三市协同攻关、重点突破领域,激发城乡融合和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贯通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南北主干线。我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衡阳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其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建议赋予其贯通南北区域发展的重任,使其在承接长株潭辐射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推进全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突出区域内各地的比较优势

为促进全省区域发展更平衡、城乡融合更充分、产业布局更优化、特色优势更彰显,应进一步完善我省区域和产业发展的特色设计,形成区域联动、产业结构互补的基本格局。

廓清全省四大板块发展任务,形成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侧重与特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板块担负的发展任务各有侧重。长株潭应发挥创新力强劲优势,积极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洞庭湖板块应提升生态效益,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湘南的主攻方向是“开放”,应持续对接粤港澳、加速产业转移;湘西的关键词是“绿色”,应在保护与发展并重中探索绿色经济新路径。应加强四大板块协调联动,着力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形成我省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完善全产业链条。全省各地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在全省全面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情况调查,系统掌握相关数据,进一步强化规划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以县域为重点,明确特色优势产业类型、发展方向和空间载体,并加快完善全产业链条,按照“大产业抓小品种、新产业抓大基地、老产业抓新提升”的思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机制,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应改变过去单纯“鼓励农民进城”的发展模式,转而更为注重调整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定位。在强化城市经济支撑功能的同时,应进一步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释放乡村的多元价值,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

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拓展经济发展格局。建议全省各地广泛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技术开发等方面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资质互认等机制,构建要素流动大通道,加强跨区域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中心城市的社会资本和创新资源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自由流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以多元化的辐射渠道助推城乡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打通城乡和区域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各类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形成生产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顺畅、消费强劲的生产关系,充分释放产业创造力、分配推动力、流通保障力、消费拉动力,畅通城乡和区域间产业链与产业循环、价值链与价值循环、供应链与市场循环,实现各类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在生产环节,应重点解决城市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占据金融资源过多的问题,畅通实体经济和乡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升乡村发展品质。在新发展阶段,应加快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注重做好乡村建设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用于支持乡镇义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畅通农产品及时进城的物流渠道;满足城镇居民对休闲、居住、办公等方面的新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对接。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教授)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