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综合 2022-10-07 07:20:02
依然爆冷?其实人家很热门
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去年已是热门人选
安妮·埃尔诺。图/人民视觉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不同于前几年的“爆冷”模式,安妮·埃尔诺在今年的赔率榜上以一赔八排名第四,她也是去年被认为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家之一。自2015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以来,男女作家交替获奖似乎已经成为规律,鉴于去年获奖者、非洲作家古尔纳为男性,今年的获奖者很有可能是女性作家。而安妮·埃尔诺的获奖,似乎延续了这一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埃尔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法国女性作家。
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
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安妮·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写作中,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事实上,安妮·埃尔诺获奖,并不意外,在关于2021年那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猜想,她就曾是热门人选。
专注自传体,82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安妮·埃尔诺出生于1940年,父母在法国诺曼底开了一家咖啡食品零售店,她在那里度过童年。
虽然家境贫寒,但埃尔诺读书刻苦,毕业后进入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仍然没放下写作。
1974年,安妮·埃尔诺通过自传体小说《空柜子》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84年,她的《一个人的地方》拿下法国重要的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这同样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实际上,安妮·埃尔诺专注于自传体这一体裁。之后,她的《单纯的激情》、《耻辱》、《我留在黑暗中》、《一个女人的故事》等,也都是以个人经验结合历史,以讲述者自己的视角描写了青少年时期、社会发展、恋爱与婚姻、堕胎、老去和死亡等话题。
直到2008年,安妮·埃尔诺才以第三人称写法出版了长篇小说《岁月》(国内译为《悠悠岁月》),不过这同样是回忆录的形式。这本书获得了包括杜拉斯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也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颁出的2009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安妮·埃尔诺在文学界闻名的“无人称自传”是一种崭新的体裁。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无人称的泛指代词来表示“我们”。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写作方式,与埃尔诺个人的创作选择有关。她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写出法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个人记忆里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
“在文学上的质量和共性,适合每位读者”
颁奖现场,有记者提问“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安妮·埃尔诺,是不是想向世界传递什么信息”时,评委会相关负责人只是说:“安妮·埃尔诺在文学上的质量和共性,适合每位读者。”
《纽约时报》在介绍安妮·埃尔诺时曾写道:“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埃尔诺的作品主要专注于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她挖掘自己的记忆,并展现个人记忆与人们集体经历之间的微妙互动。不少读者认为,他们在她书里‘简单的激情’中看到了自己。”
当然,也有人认为安妮·埃尔诺获奖或许是对女性主义和身份政治的回应。
如果考虑到近几年欧美的公共议题,会发现女性主义和身份政治的重要地位,202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2022年9月伊朗女性死亡事件,2022年10月初法国多位女演员在直播时剪发、以此来声援伊朗女性的抗争,都可见女性赋权、女性联结在如今欧洲已经是不可忽略的议题。
另一层面,如果回顾过去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会发现评委对于离散叙事、身份政治、个体主义写作、意识形态撕裂与国家冲突所导致的存在主义困境有一种持续的关注。比如2021年诺奖授予古尔纳的颁奖词是:“因为他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2017年诺奖颁给石黑一雄的时候,颁奖词也提到了全球化下新的危机:“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对于个体和写作形式的关注也体现在对露易丝·格丽克的评语:“因为她那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在颁给托卡尔丘克那一年,授奖词有一段:“她赋予原本无名的女人以个体身份,赋予原本消失无踪的仆人以发声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安妮·埃尔诺的作品《事件》改编的电影《正发生》获得这一年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此片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正发生》用“少女怀孕”作为引子,揭露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常遭受到的多重压力。
此前,就有评论界认为,《正发生》会增加她获得诺奖的胜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悠悠岁月》。
链接
三本新书月底将与中国读者见面
据钱江晚报 不得不说网友们反应很快。6日晚,京东网显示,去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悠悠岁月》的库存很快被抢光。不过,读者很快就能看到安妮·埃尔诺的新书在国内出版了——《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女孩的记忆》这三本安妮·艾尔诺的自传体小说将于10月底推出。
《一个男人的位置》: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安妮·埃尔诺以此为契机,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不得不早早离开学校,先是当农民,然后在工厂做工,后来成为诺曼底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直到1967年去世。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谨言慎行,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
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以及因阶层限制带来的父女之间的疏远和痛苦。这本父亲的传记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女儿背叛的故事——背叛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在亲情和耻辱之间,在归属和疏离之间的分裂。
《一个女人的故事》:这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六十年后的一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
延伸阅读
她曾称中国为童年就梦想过的地方
本报综合 安妮·埃尔诺曾先后多次来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应邀在一些大学里谈自己的写作。关于中国,她形容是“童年时就多少次梦想过的地方”,“我常常以为看到了被夕阳映红的云彩里的长城”。在中国街道偶然和路人交错而过的时候,她也常常自问他们的生活记忆,“我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们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其代表作《悠悠岁月》在中国出版时,安妮·埃尔诺也亲自为中国读者撰写了前言。
2000年春天,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应邀在一些大学里谈了自己的写作。你们的国家——中国,我在童年时就多少次梦想过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在一些把脚紧裹在小鞋里的女人、背上拖着一条大辫子的男人当中。晚上,我常常以为看到了被夕阳映红的云彩里的长城。后来,与六十年代的少数法国人一起,我以一种抽象的、没有画面的方式,经常把它“想成”一种统率着十亿不加区分的人的政治制度。当然,在最近十年里,一些影片、纪录片、书籍,改变了我简单化的观点,但只有在这个五月的早晨到达北京的时候,这种由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杜撰、虚构的描述所构成的模糊一团才烟消云散。
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闹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园的宁静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楼旁边呼吸着平房的气息。我注视着一群群小学生,被货物遮住的骑车人,穿着西式婚纱拍照的新娘。我怀着一种亲近的感觉想到“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我看到的一切,在卡车后部颠簸的工人,一些在公园里散步的——往往由一个祖母、父母亲和一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和我当时正在撰写的、你们拿在手里的这本书产生了共鸣。在中法两国人民的特性、历史等一切差别之外,我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在街道上偶然与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错而过的时候,我也常常自问他们的生活历程是什么样的,他们对童年、对以前的各个时期有着什么样的记忆。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说《悠悠岁月》——译成你们的语言使我充满喜悦——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在各种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方面,比他们几个世纪里的祖先有着更多的动荡。一种不断地呈现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会的标语口号、集体的恐惧和希望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进入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在让你们沉浸于这些你们也经历过——也许不一样——的岁月的时候,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责编:戴蓉
来源:潇湘晨报综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