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丨吴穷诗说二十四节气之 秋分

通讯员 吴穷 韩苗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22 18:40:37

【好声音】

【美文】

中国人的节气,能预知冷暖,也懂得风雨。它在每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给人独自面对长夜的勇气。

欢迎收听好声音诗说二十四节气第十二期:秋分,是告别,也是新生。

秋分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蛰虫将洞穴垒实,洞口封塞[sè]。万物闭藏,但安静的夜里,仍能听到汩汩流动的声音,如桂花,如月光。

赏桂花,是有禅意的,请坐下来,闭上眼睛,听一听。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绘的正是这种心境。秋花平和,非从容者,不可得,宛如一个人,品尝了生活的苦乐之后,安静的笑意里,便藏得下一枚秋月。

秋分之月,皎洁若新。古人认为,日月是天地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其沟通。《礼记》中“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描述的就是古代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秋分,正逢秋收,盛大的祭祀,又多了感谢神灵护佑的意思。

天上的月亮虽只有一轮,但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则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是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的,加之诗词歌赋的反复描摹,于是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盈亏晦明,月亮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农历,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命智慧的探寻。

“塞下秋来风景异”,这是战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的沉重:茫茫戈壁,虽有烟霭沉沉,山衔落日,但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五十三岁的范仲淹,多想和南飞的大雁一同回家呀,但他未能如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于家乡的思念,于国家的忧虑,重重郁结于心,发变成丝,血化为泪。

这位年过半百的政治家,在西部边疆告急之际,以文官任武帅,与崛起的西夏王国对峙数年。

他想要的是建立长治久安的御边体系,不是谋求逞一时之快的杀伐之功。智谋过人的他,一面提拔狄青、张亢等铁血战将,一面以守为攻,通过屯田、入中和开榷场等得力举措,建立起了永久性的后勤保障体系。西北地区散乱的羌族势力逐渐向宋朝投诚,西夏人发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的惊呼,元昊不得不放弃作战的念头,开始和宋朝谈判,西北边关由此迎来了近百年的安稳。

在这期间,范仲淹以其戍守边关的实际经历,写下组词《渔家傲》。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三百余首,词作只有区区五首。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从“将军白发征夫泪”,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书写的是超越了一己悲欢得失的大责任、大担当。

不为良相,就做良医。他二十四岁寒门入仕,在朝堂上,屡屡直言进谏,屡次被贬。但他耿直的品性,为国家分忧的赤诚,从未因身份地位的起落而有分毫改变:在地方,设义宅,办学舍,修防海范公堤,授课应天府书院;在朝堂,呈《答手诏条陈十事》,推庆历新政。

他善琴,但平生只弹《履霜》一曲;他善饮,但日常多饮廉价浊酒。

他离世后,朝野哀痛:宋仁宗赐他谥号“文正”——那是对读书人的至高评价;百姓为他建祠,世代祭祀。鲜为人知的是,官至副宰相的他,身无新衣,丧葬费全来自朋友的集资。

毫不夸张地说,范仲淹以其道德文章和不畏权势、刚正磊落的风骨,成为当时天下士子心中的楷模,成为北宋朝堂、甚至中华精神史上的灵魂人物。

比范仲淹小十八岁的欧阳修,在其被诬陷时写下《朋党论》,辩“君子之朋”。后来又在被贬之地写下《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心有灵犀地遥相呼应,宣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比范仲淹小四十八岁的苏轼,因为未能见到活着的范仲淹,而抱憾终生。他赞叹并仿效范仲淹一生形状,尤其是三贬行状,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超然中,追寻范仲淹的心路历程。

从范仲淹开始,士子们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这一群人,大都一贬再贬,但在被贬谪后,他们不像三闾大夫那样以死抗争,一了百了,也不像王维那样归佛归道,超然物外。他们“居庙堂之高” 作青锋剑,剑胆铮铮,出将入相,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处江湖之远”为高格琴,琴心悠远,兴学育徒,著书立说,作出彪炳于史册的文化贡献。

佛家说,众生皆能成佛。历史长河中的芸芸众生,一生或许只是一瞬,但正是有了超越了一己悲欢得失的每一瞬,才铸就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渔家傲·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创作谈】

中国古代学者根据四季更迭,将太阳周期换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落,设立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他们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依循节气安排起居饮食,也安排煮酒、簪花、焚香、苦读的雅致生活,那些质朴拙趣的日常,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式生活艺术,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诗意空间的一部分。

时光闪过的那一刻,偶然发现,节气也还承载着悲春伤秋的古代文人,他们的人生际遇、脾气秉性、诗文创作和节气是如此密切贴合。

于是,就有了《诗说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文字。

这是文字对节气的馈赠。

作者/朗读者 吴穷

策划/刘永涛 责编/徐典波

音频制作/韩苗苗

吴穷,岳阳市华容县职业中专高级讲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岳阳市中小学语言文字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

责编:徐典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