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新任务

  民生周刊   2022-09-15 12:04:45

夜经济版图的逐步扩大,需要城市提供更多针对性更强的公共配套服务。

被视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夜经济集合了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业态,不仅可提高设施使用率、增加社会就业,还可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的重点任务,拉开夜经济新一轮发展序幕。

过去几年间,夜间经济正在成为各地深挖消费潜力的重要战场之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聚集性、接触性服务受到严重冲击,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经营困难。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夜间经济能够推动服务业加快复苏,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带动服务创新和市场扩容,促进了商、旅、文、体等服务业融合发展。

在发展夜经济方面,各地面临一系列新任务。“各城市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名片。”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说。

△7月2日,湖北襄阳唐城景区开放夜游,迎接暑期旅游季。图/杨东

夜间消费地标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九街是江北区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不夜经济区”。

该区以追求时尚、潮流、炫酷的年轻人为主要目标客群,发展以时尚餐饮、主题酒吧、文化娱乐为主的新兴消费业态。近年来,九街人流量越来越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夜间消费地标。

和重庆九街类似,各地通过改造提升商圈、商业街,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北京王府井、上海豫园、成都宽窄巷子等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间消费地标涌现出来。

近两年,“夜间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不断刷新消费模式。在关利欣看来,除了形成一批夜间消费打卡地外,夜经济还使得商旅文体产业进一步融合。

依托商业、文化、旅游等资源,各地积极推动夜间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上海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成都将“夜游锦江”打造成为夜间旅游特色品牌。

伴随消费模式的迭代更新,夜间经济成为许多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使得城市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

围绕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各地多措并举优化夜间消费环境。

北京推进城市街景装饰、夜间标识、景观小品、灯光设施、休闲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成都延长公共图书馆夜间开放时间,完善夜间服务设施;上海对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驻场秀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秉持包容审慎态度……

居民消费近60%发生在夜间

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65.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近60%发生在夜间,并保持17%左右的年均高速增长。

不仅可以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夜间经济还起到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流通消费领域仍面临一些瓶颈和短板,特别是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有待加强,商品和生活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城乡消费潜力尚需挖掘。

“为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商业繁荣,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对发展流通、促进消费进行了顶层设计。”关利欣分析。

在关利欣看来,发展夜间经济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短期看,夜间经济以零售、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业为主,是服务民生、吸纳就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长期看,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夜间经济不仅成为释放消费市场潜力的重要抓手,也有利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地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关利欣说。

夜经济版图逐步扩大

在广州、长沙等地,城市公共交通为市民夜生活提供了保障。

从2019年9月10日起,长沙市共有13条公交线路夜间运营至23点半以后。在广州,23点后,大部分地铁和公交还在运行,承载人们晚上的出行需求。

夜经济版图的逐步扩大,需要城市提供更多针对性更强的公共配套服务。

夜间经济繁荣以后,势必会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管理压力和责任。如果城市管理延续过去的思维和模式,就难以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需要。夜间经济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夜间经济是夜晚时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延长了城市运转时间,适用于夜间的载体设施、服务功能、城市管理等需要提升。

另一方面,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夜间经济拓展了城市的服务和消费功能。夜间消费需求更加多元,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对服务产业发展水平要求更高。

为更好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关利欣建议,要加大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改善城市夜间交通、照明等系统,创新城市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等社会管理方式,明确夜间固定及临时经营的时间、地点、经营范围等规则,形成政府推动、市区联动、部门互动、多方参与的夜间经济公共服务格局。

在业态培养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力量完善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着力补齐供给短板,推动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文化、体育、演艺、康养等服务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在夜间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利欣说,要做好夜间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对夜间消费集聚区等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夜间交通系统,平衡好便民与扰民的关系。此外,政府还要完善制度设计,明确夜间经济相关市场准入和经营准则,使夜间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打造夜经济新名片

“夜经济”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新名片。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地不断更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夜间消费有效供给,优化夜间消费发展环境,激发城市夜间经济活力。

2022年7月,北京发布《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升级夜间经济“3.0版”政策,重点突出“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

2019年以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促进夜间经济发展。

青岛、杭州、成都、南昌、南京、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先后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创新夜间消费场景,点亮夜间经济。

未来,各城市如何将夜经济打造成属于自己的新名片?如何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关利欣认为,应从多个方面着力。

首先,结合本地特色拓展多元消费场景。顺应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突出城市自然资源、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等优势,依托商圈商业街、旅游景区、演出活动等特色,优化特色美食、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演出赛事等消费体验,营造更多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

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数字消费内容和服务,创新夜间体验消费项目,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模式,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要注重打造夜间经济品牌。”关利欣说,推动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打造夜间会展、赛事、演出等活动品牌,差异化打造夜间经济城市IP,引导夜间消费潮流。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2年第19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夜经济,新任务》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责编:黄琼

来源:民生周刊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