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坐的公共汽车烧木炭

  潇湘晨报   2022-09-18 08:41:25

(公共汽车路线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的公共汽车,车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木炭”的字样。 )​

1944年5月,我出生在日寇包围的危城长沙,未满月就由长辈带着坐上平板货车,成为小难民,随着难民潮逃离长沙。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骤雨频繁,货车厢上毫无遮挡。幸亏外婆有主见,能作主,一声“号令”,众长辈团团围住我这“月毛毛”。大舅以其牛皮公文包权充“屋顶”,大家纷纷以衣裳扯开“帐篷”,才保住我的小命,没被淋死,苟全性命于乱世。

抗战胜利后,外公一大家子老小几十口人,先是寄居在省立一中宿舍(大姨父是一中教员)。不久后,外公在北门外潘家坪盖了两排“织壁子”(即先用篾片织成“墙”,再抹上三合土,等土干透后刷上一层熟石灰)屋,才算重建了家园。按当年习俗(因我父亲一直在外工作),母亲带着我和大妹妹,仍住在外公家中。后来,母亲也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参加工作了,我们兄妹还是住在外公家。        

文/崔述伟

坐车前在“湘华斋”买糖包子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长沙“粮一仓库”时,外公家被征购,我们也随之搬迁至下学宫街,原“胡息安诊所”后面的一家小院内。据说,那块地原先是“左文襄祠”的花园,在长沙大火后,才建起一些平房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兄妹俩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进城”的。

没多久,外婆就住院了。当时,姨妈在“六十二陆军医院”(今163医院)当护士长,外婆是光荣军属,便住进了军医院。该院就在“第一师范”院内,与“学宫街”分别位于小小长沙市的城南、城北。当时觉得距离十分遥远。

几天后,外公带我兄妹俩去探视外婆,并告诉我俩“坐公共汽车去”。此前,我们从未坐过公共汽车,听了当然很高兴。何况,沿途还要走完整条“北门正街”,在“头卡子”旁边的“百花村南货店”买一斤蛋糕带给外婆呷,我们细伢妹子当然也“有份”。而北正街是当时北区(今开福区)最热闹的一条正街。“头卡子”以北的湘春街,以西的通泰街,甚至与蔡锷北路相连接的整条学宫街,都比不上北正街。我们“乡里人进了城,两边望不赢(停、住)”。外公还特意在“湘华斋”买了包子给我们呷,并“喊应”(叮嘱)道:“呷糖包子,莫卧(烫)哒背”。那是一则长沙人熟悉的笑话:糖包子包的白糖又多又烫,呷包子的人一不小心,太“性急”时,咬开了口子,浓热的白糖浆顺着手掌流向肘、小臂,呷包子的人舍不得让白糖糟蹋了,便举高手臂,却让下坠的热糖浆落在了背上。

我们边走边看,边走边呷,好不容易到了中山亭附近,既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就要等车上车了。

烧木炭的公车“开了锅”

那年月,长沙的汽车很少,公共汽车也不晓得好久才来一趟。当我们等得不耐烦时,外公说:“汽车来哒!”只见一辆绿色的汽车,沿着中山路,向这里驶过来,好不威风!它“扑哧”一声,放气打开车门,我们老少三人高兴地上了车。外公买全票,我是半票,妹妹免票,三人坐了两张木凳。外公告诉我俩:“咯是民主德国进口来的新车,蛮好的。”我好奇地望着车尾的一个直圆筒,问外公那是什么,外公说那是锅炉,要烧木炭,将水烧开,变成蒸汽,车才能走。我心里想,怪不得叫“汽车”。

我们坐的是“第一路车”,从先锋厅经黄兴路,在南门口拐弯。最繁华的当属司门口、八角亭一带,铺子要比北正街的大得多,也更有气派。可惜的是,我们“两边望不赢”,一眨眼就开过去了。过了碧湘街,要上妙高峰那道坡时,这辆车竟然“放肆吼”也开不上去了,前面发动机里的水缸却烧开了锅。司机连忙下车,提着桶打来自来水“降温”。这样停停开开的,勉强开到了陆军医院门口。

上车后我得知,我们其实可以从上学宫街去蔡锷北路上一路车的,那样就可以多坐几站,多看看街道,看看国货陈列馆和银宫电影院。坐汽车看,肯定比走路“仰视”感觉不同嘛。

外婆看见我们祖孙仨,当然很高兴,连忙从床头柜小抽屉里,拿出两张500元(价值5分钱)的新票子给了我。外公问她:“刘三娭毑,还有冇得?细妹子也一样的啊。”重男轻女的外婆却说:“冇得哒,下次再把她。”看见妹妹那眼巴巴可怜的样子,我也不忍。但我却舍不得分一张崭新的票子给她。因为我想回去后,向新结识的小玩伴“现卯”,以证明我到过陆军医院。至于妹妹嘛,她又不出去,只在屋里“办酒酒”。

幸好外公“一碗水端平”,走出房间后,马上给了妹妹一千块钱(相当于一毛钱)。她破涕为笑,我俩双赢,高高兴兴一起回了学宫街。

60多年前的《公共汽车路线图》

几年后,我得到了一份《长沙市公共汽车路线图》,才得知70年前,长沙市只有五路公共汽车,而且因为湘江大桥(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修了一桥)还没修,河西仅有“第五路车”,《路线图》上是这样解释的:“由(河西)溁湾镇经岳麓山(土建、师范学院),到左家垅(矿冶学院)……这里有毛主席青年时常去的爱晚亭……星期六及礼拜天,有车由溁湾镇至行政学院往返开行”。其中,“土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大学并入武汉大学,在其原址上,新成立了“中南土建学院”,后来又并入中南矿冶学院,并恢复了“湖大”。行政学院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后更名为“省委党校”。

本文所附之“路线图”仅为一面(版),实际上,它是三折六版,当年的手绘线路图、路线简要说明及“乘客须知”等部分未展示出来,而且“须知”中亦有错别字。特别是“身高1.1公尺幼童……1.1公尺以下的三人购票一张,四人二张,六人三张,余类推”,此规定让人觉得特别好玩。

总之,这张路线图富含长沙市“一甲子”前不少信息,我保留至今。

责编:万枝典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