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让中华文学经典绽放新时代光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16 11:02:02

郭子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文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弘扬中华文学经典,使其绽放新时代光芒,对于推动文学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让经典与时代碰撞,激发新的思想火花

让中华文学经典在新时代语境中展现出磅礴精神力量,关键在于使其与时代充分碰撞、与时代同频共振,激活其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弘扬时代精神,激活经典价值。应将中华文学经典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语境下,深入探寻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进行思想内涵再发掘、价值意义再阐释,充分激活文学经典的时代价值。比如充分发掘湖湘文学经典中的“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精神,发挥其新时代价值。

寻求视角转换,展现经典魅力。在新时代,多学科互融互通已成为趋势,可借助文艺批评、社会学、大数据和融媒体等多元视角,结合时代审美特色,不断拓展阐释空间,对中华文学经典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进行全新阐释,让中华文学经典呈现出新的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拒绝解构歪曲。传承中华文学经典,需要厘清文化发展脉络,在守正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勇于与近年来出现的消解价值、浅阅读、戏谑狂欢等扭曲文学经典以博人眼球的行为作斗争。比如在网络上关于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等问题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脱离具体历史环境对经典进行误读甚至曲解的现象。应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阐释倾向,传承好中华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经典与时代共舞,搭建立体传播体系

伴随网络技术发展,中华文学经典的传播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应顺应“四全”媒体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以专业传播为引领、教育传播为基础、新传播平台为依托的文学经典传播体系。

强化专业传播的引领作用。一是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华文学经典的发掘整理和多形态出版;二是文艺评论应从专业角度,引导读者建立对中华文学经典的正向情感体验和审美兴趣。

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地位。应将中华文学经典传承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比如通过绘本、童话、歌谣、短剧等培养儿童对中华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通过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和“书香校园”等增强文学经典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传播力度和广度。

搭建新传播平台。一是搭建活动平台。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开展城乡社区文化活动中,有机融入中华文学经典传承项目。二是搭建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促进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中华文学经典传播平台。比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为更好传播中华文学经典探索出了成功路径。

遵循经典形成规律,创作当代优秀作品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应以文学经典为榜样,结合新时代语境,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继承优秀文学传统,增强作品穿透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经典,无不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打造出来的,无不是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的结果。当代作家应领悟和继承优秀文学创作传统,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当代中国人审美追求、富有时空穿透力的“新经典”。

把握时代脉动,增强作品感染力。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学经典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向、为人民歌唱,从而写透生活本真、写活时代灵魂,创作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备艺术价值、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