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暗示,是照亮孩子心灵的光;而负面暗示,则是腐蚀剂,摧毁孩子的力量和勇气。
如果你曾对孩子做过以下“暗示”,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作者 | 钱志亮
人们常说:在成年人的相处中,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妄作评判。
遗憾的是,成年人与儿童相处时,话语却变得随意且刺耳,这些声音,往往变成了种种暗示。一般来说,年龄越低,孩子受到心理暗示影响的程度也会越高。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从中受益,消极的暗示却让孩子徒留伤害。虽然父母绝无伤害孩子的意思,但在养育中,还是会不经意地把那些负面暗示灌输给孩子,成为孩子一生的魔音。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断被父母暗示和强化出来的。如果用“吸引力法则”来解释这句话,意思就是当父母对孩子充满负面消极的思想,担心孩子闯祸、吃亏、受伤,那么孩子非常有可能如你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的事情接二连三。相反,当父母对孩子充满相信并祝福孩子,那么孩子的行为也会趋于正向和积极。父母时常对孩子生出很多担忧,如孩子去幼儿园会不会哭闹?
离开家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
放学会不会在路上买不干净的东西吃?
哪怕当着孩子面,我们也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好意”的提醒:“杯子拿稳了,不要像上次一样又弄洒了!”
“你小心一点啊,千万别弄到衣服上。”
“你看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算了算了,我来帮你。”
然而,父母越是这样提醒,孩子心里就会越紧张,最后的结果就如预料的那般。因为这种充满担心的语言就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会招致坏结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小孩原本可以起身拍拍土,接着玩去了,但是在大人过度关注的暗示之下,他反而变得娇气起来,哼哼唧唧不高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其实提醒孩子,不一定总是要向孩子表示担忧,不妨多用一些正面的语言:“捧杯子时走慢点。”
“这条路坑坑洼洼,我们放慢速度。”
正面的语言,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导,这比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孩子基本上都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爱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内向、胆小、笨、脾气坏、闷葫芦等等。一位妈妈曾经抱怨道: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比较霸道、执拗,不像其他小孩那样嘴甜,奶奶常常说他“性格不好”,甚至有时候不依不饶地在客人面前说。几次之后,儿子不仅仅变得更加沉默,而且越来越固执不听劝。当我们只批评孩子的行为时,目的是要他减少此类“行为”,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培养他的同理心。而当我们说孩子性格有问题,那就意味着他今后无论怎样做都没有用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比起盖棺定论的结论,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爱和帮助。有一个朋友就做得很好,他自己就是一位比较内向的成年人,从小深受“太内向没出息”这个标签的影响,他的6岁儿子也可能是随他,也不如其他孩子活泼,特别是见人就躲在爸爸妈妈背后不出来。他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逼着孩子打招呼,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问好的其他方式,比如微笑、点头、挥手,他还为孩子买来一些儿童社交类的绘本。最开始,孩子遇见陌生人还是躲在他身后,他会替孩子解围道:有时候,他会拍拍孩子的头,介绍来人给孩子认识,孩子虽然没有开口叫人,却会害羞的微笑。等人走后,朋友就会鼓励孩子:这次表现比上次好多了。经过很多次的积极暗示,如今孩子面对陌生人,渐渐不再那么胆怯,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叫叔叔阿姨。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气质如何,只要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应自己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爸爸的影响下,女儿渐渐地对理科学习积极性很低,上了高中之后,偏科越来越严重。“谁跟你说的?能不能学好理科的生理差异影响很小,我教书这么多年,学得好的女生多着呢!”
直到这时,孩子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来,她就被允许“学不好理科”,爸爸一直在暗示自己:这种对孩子能力过度武断的评价,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有的妈妈经常抱怨孩子宅在家里,不爱动,体力特别差,当孩子上体育课时,哪怕一些简单的动作,他都不愿意认真做;
有的小孩经常被指责不会讲话,需要他上台发言的时候,他很难鼓起勇气;
还有的小孩从小就被父母说身体虚弱,上学后,他也常常以此为由拒绝参加任何活动……
当身边的大人总是对孩子说:“你学不好”、“你做不到”时,孩子也会不自觉接收到这个信息,认为自己只能达到目前的水平。我们对孩子的种种评价,最终内化成孩子的自我评价,让他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自我设限,变成了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阻碍,持续地怀疑和否定自己。“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
责编:余蓉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