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坚持“一扩大”“两强化” 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见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02 11:52:11

导读

新学年来了,主角不只是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谆谆嘱托,也是对全社会的殷切期望。新学年伊始,应扎实上好师生、家长、全社会的“开学第一课”,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后浪”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奋斗意志,让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深植儿童青少年心底。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引领广大学生快乐前行?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郭时印 张晓报

为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行“双减”政策。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见效,需要持续在“一扩大”“两强化”上下功夫,解决好相关问题。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稳步推进“双减”政策实施并提升其成效,须大力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增加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教育资源总量充足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委政府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根据当地受教育人口及未来发展趋势,适时增加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舍与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总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消解“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内在阻力,需要在保证教育资源总量的同时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将一般教育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加快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是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手段。比如杭州市大力建设以“跨域突破、县域互通、师资盘活、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名校教育集团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促进学校优势互补、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强化多维评价与“双减”协同推进

与教育相关的多维评价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见效,须协同推进教育评价尤其是升学考试方式改革,学校、教师、学生系列评价改革,社会用人评价改革。

强化教育评价与“双减”政策的协同。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须大力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强化其与“双减”政策的协同。应按照《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和高校招生改革,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推进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系列评价之间的协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直接影响到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和学生。为此,须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要求,完善对区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须与“双减”政策旨向一致。

推进社会用人评价与教育评价的协同。社会如何看待、选拔和录用人才,会倒逼各级各类学校育人与评价方式的选择。为此,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须坚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不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等作为严格限制性条件。

强化“双减”实施的配套保障

落实“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具有很大挑战性。为此,应强化配套治理、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支撑保障水平。

建立教师责任清单制度,保障教师“静心从教”“提质增效”。鉴于当前一些中小学教师担负的非教学任务较重,应全面梳理并规范中小学教师承担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及其他社会性事务,实行责任清单制度,尽可能让教师静心从教、潜心育人,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推行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服务基本由校内教师提供,教师还须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这既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又提高了教师工作难度。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小学教职工数量及生源规模实际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配足配齐教师。

建立优质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制度,减轻教师负担。中小学课后服务以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及社团活动为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力量,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让教师集中精力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湖南科技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省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