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助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09 22:32:39

刘正春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寻求与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我国健康卫生事业的重要环节。营造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对于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大众身心健康,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医者和患者的双向努力。随着新一轮医改的不断推进,改善医患关系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甚至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进程,因此,作为医疗机构一方,除优化医护队伍、改进设备设施、提高医疗水平等硬件建设外,同时需要在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协调艺术等方面下功夫,尤其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强化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院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医院的服务意识。医患矛盾的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成因在于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匹配。我国当前阶段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加之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部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应通过强化科学管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到医疗第一线,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处方”和“过度检查”,避免因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诱发医患纠纷。

加强医患沟通,消减信息不对称。当前医疗资源紧缺,医生能够花在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有限,很难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心理需求。一方面,医院应通过制度规范,引导医务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为患者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医院政工人员要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加强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效果;同时,行政部门要主动策划各类医疗卫生知识科普等活动,改进医疗服务方式,举办各种健康讲座,通过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平台为患者传授健康卫生知识等,以达到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交流,尽量消除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情绪对立。

关注医生心理健康,疏导负面情绪。在常人看来,医生收入高、职业认同度好,是一个光鲜的职业。殊不知,医护人员技术要求高、工作强度大、责任心重,其身体和心理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医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主要包括心理抑郁、心理紧张、焦虑、睡眠障碍、易怒、厌烦感、无价值感和职业倦怠。而这样的心理情绪表现在工作上,可能就是对待患者的态度上。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应当多倾听医护人员的心声和诉求,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确保其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如个别人员有心理问题的倾向,应该及时治疗干预。

提高媒介素养,熟练运用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下,各类涉医消息、资讯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医患关系的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对医院危机事件的处理提出了挑战。这些新风险、新挑战客观上要求医院政工人员在充分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与风险。

医院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善于利用媒体加强沟通,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正视事实,敢于面对,尽量配合媒体记者的调查采访;可以通过新闻媒介的介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澄清误解,化解疑惑,达成共识;在处置医患矛盾时,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主动发声,坦诚、务实、积极的态度,有利于获得公众信赖,提升医院形象,降低医患矛盾纠纷的发生。

作者系宁乡精神病医院院长助理

(一审 周泽中 二审 易博文 三审 王礼生)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