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07 16:56:0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小霞
乡村兴则国家兴。近年来,地处湖南“北大门”的临湘市羊楼司镇抢抓机遇,以“产业兴镇,旅游富民”为鲜明导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临湘市羊楼司镇位于湘北边陲,素有“中国竹器之乡”的美誉。镇域面积283.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6万亩,楠竹面积24万亩(居全省乡镇之首)。辖15个村5个社区,39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竹家居用品之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全国文旅融合试点单位、全国首批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等称号,连续五年获评临湘市综合绩效考评先进单位。
推动产业振兴,形成集聚发展新业态
“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坚持把竹木加工产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第一引擎,全力打造业态丰富、品牌聚集、主题鲜明的湖湘特色小镇,在构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效能落实到促农增收上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羊楼司镇党委书记李志华表示。
近年来,羊楼司镇全力推进竹木产业转型发展,通过集镇功能区调整构筑出“一城三园”产业布局(一城即中国竹艺城;三园即竹木家居创新创业园、笋竹食品冷链物流园、竹类交易物流园)。先后引进十多家规模大、规格高的竹木产品生产厂家。同时以点带面建设高标准农田、山野菜基地、猕猴桃基地、果蔬循环种植基地等,镇域以绿野星辰山野菜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的系列农产品品牌逐步建立,“十三村”酱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为进一步夯实生态农业基础,羊楼司镇积极探索“互联网+共享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各村(社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各季果蔬产品通过线上经下同步营销,初步探索出一条以田园景观助推产业联动的精致农业发展道路,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链和乡村价值链不断延伸。
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经济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跨界融合,是羊楼司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理念,实现群众就地就业和增收致富的另一路径。近年来,全镇20个村(社区)全力推动集体所有闲置资源开发利用,采取资产经营、资源开发、股份合作、发包承包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区域联动与共享共建发展理念为部分“空壳”村注入“活泉”,让村集体经济看到了美好前景。
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带,羊楼司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民俗客栈、农业观光、乡村采摘等旅游业态,开发出了“观竹海、挖竹笋、住竹屋、乘竹筏、品竹宴”等“竹主题”休闲产品,推出了探瑶址、钻丛林、溯溪流、攀悬崖,住帐篷、望瀑布、观云海系列野游项目。目前,全镇有星级农庄7家,小型餐饮、酒店180多家,民宿150余家。特色屋场、农场、果园、茶园、荷塘、农庄等应运而生。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了“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梦想。
聚力生态振兴,描绘美丽竹乡新图景
羊楼司镇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响应、加快融入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一走廊、一区、一园”的旅游发展格局。,近年来,先后投入1.5亿元,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建成自带文化街、文化广场、民俗公园的竹情幸福小区;完成湘北大道季台坡至中洲桥段提质改造、高速西入口景观提质改造、京广铁路公跨桥建设等工程;投入6000多万元,将107国道集镇段两边582栋破烂不堪的危房加固改造成“湖湘文化风格一条街”;镇域内新建旅游公厕10处,竹林游步道10公里,平整停车场近500个,完成了文梅旅游公路“白改黑”。
“良好的生态是现实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羊楼司镇坐拥上乘的自然生态环境。镇域龙源水库总蓄水量近1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峡平湖。该镇坚持文旅融合,以龙窖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充分挖掘瑶文化、竹文化、药文化等。拓展20个村社区特色精品农业之路,聚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壮大黄精种植基地、黄桃种植基地、岁贡16斤老茶基地、油稻轮作基地、瑶胞民宿基地等,借助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地方经济实力。”镇党委书记李志华如数家珍地介绍。
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久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羊楼司镇组织发动20个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组屋场进行全面清理。通过居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引导群众自行拆除违章搭建,及时纠正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秩序。近期,动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规范设置了龙窖山景区沿线标识标牌,清理了沟渠垃圾,还原生态本色,提升游客游览体验观感。
夯实治理之基,提质民生服务新高地
基层治理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目前,羊楼司镇以镇、村、组三级联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农文旅融合、集体经济建设等。同时,在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的过程中,按照“一门式”智慧服务加“网格子”村社区微服务体系,协同“大走访”“五包一”“四亮”等主题活动,实现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治理格局。特别是以“如斯老人”“边界好邻居”“竹乡新知青”“红色娘子军”等群众自治组织为引领的志愿团队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为乡村自治增添新活力,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