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千日 足畔花开——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11 15:22:0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卓萌

莽莽山原环绕着隆子河谷,天空触手可及。盛夏时节的隆子县城一派繁荣祥和,“常德园”里,藏区家庭席地野餐,欢声笑语不断;“常德广场”上,孩子们打球、骑车,皮肤晒得黝黑发亮……

自1995年起,常德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已经走过27年。7月10日,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正式结束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援藏队员离藏返岗之际,记者来到隆子县,实地探访他们带给隆子的改变。在这个海拔3986米的高寒涉边县,群众用一句句“扎西德勒”祝福援藏队员吉祥如意,队员们则用1000多个日夜的付出,为藏区浇灌出一朵朵幸福花。

(坐落在隆子河谷的隆子县城。闫振升摄)

蔬菜扎根高原 香猪走向四方

雪域高原,气候极端,到处是寸草难生的荒山,农田里仅能看到青稞、油菜、小麦等极少种类的作物。然而,隆子县隆子镇叶巴村“菜篮子”基地蔬菜大棚里却满目葱茏,玉米、辣椒、番茄、西瓜等蔬果长势喜人。

“经过前几批援藏工作队不懈努力,隆子县开当地有机蔬菜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先河,发展以果蔬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改良土壤、引进种植食用菌等新品种、向常德市申请选派2名专业技术人才传授菌类种植技术。现在基地的技术员、种植工基本上都是本地人。”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隆子县副县长李祎珉说。基地现有241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果蔬品种达到43个。产品不仅满足县内群众需求,还能供给周边市县,成为山南高效农业示范点。

(蔬菜大棚)

援藏队员们从家乡带来蔬菜种子和种植技术,一如1300多年前的文成公主。和当年的公主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让藏区群众的饭桌丰富起来,还肩负着新的使命,那便是:让藏区的优质产品也走向外界,让藏区群众富起来。

“工作队进藏以来,把产业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把藏区‘四黑’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重点推进藏香猪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用产业链、产业化打开致富门路。”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进告诉记者,隆子县历来有养殖藏香猪的传统。这种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体型娇小,猪肉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在内地能卖近两百元一公斤,但在藏区一直没有形成养殖规模。

经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牵线,隆子县引进湖南建工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隆子县玉麦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事藏香猪饲养及其相关产业链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年出栏藏香猪3.5万头。

“我们一期建成万头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基地、玉麦乡藏香猪生态养殖和保种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模式发展藏香猪产业。去年引进种猪,今年下半年可出栏近3000头。产能全部释放后,可年出栏近1.2万头藏香猪,产值可达7000万元。”公司负责人谢易毛说。这是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畜禽养殖项目,配套饲料厂也即将投产,生产的饲料除养猪场自用外,还可用于饲养牛羊。

(藏香猪。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供图)

白衣踏雪泥 安康留给藏区

6月底,采访队伍跟随隆子县人民医院援藏医生闫振升来到藏区女孩扎西央宗家。女孩腼腆不爱多说话,只是热情地一次又一次往客人们的茶碗添满酥油茶,眼里光彩流动。

“下半年就要读初中了。好好学,把以前落下的功课补起来。眼药水也要继续滴……”这是闫振升最后一次以援藏队员的身份来扎西央宗家,一想到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闫振升忍不住千叮万嘱。3年相处下来,闫振升对她就像对自家孩子。

(闫振升与扎西央宗一家合影)

2019年,工作队到隆子县各学校排查学生健康情况,得知加玉乡女孩扎西央宗因视物模糊、看不清黑板,休假在家。闫振升立即联系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专家会诊,初步诊断为双眼圆锥角膜。2019年、2020年,扎西央宗在闫振升陪同下到常德市一医分别完成了双眼眼角膜移植手术,重归课堂。

“要不是工作队的医生去学校排查,妹妹的眼睛就治不好。”姐姐加央卓嘎说。“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医生。”扎西央宗轻声而坚定地说。临行,一家人依依不舍地为闫振升献上雪白的哈达。

环境艰苦恶劣,医疗条件落后,疾病成为藏区群众贫穷的一大根源。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把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作为攻克的重点,誓为藏区群众除“穷根”。

藏区群众居住分散,队员们便进村义诊、挨家挨户打疫苗、给全县中小学学生做基础病筛查。“每一次上山下乡,无论对我们的身体还是勇气,都是巨大的考验,泥石流、车辆打滑是常事,好几次我们脚边不远就是悬崖,下边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战。缺氧环境下,我经常跟着村民走得‘出气不赢’。”援藏医生刘丹说。

(校园义诊。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供图)

艰难的雪域行走,不是为了治好一两个人的疾病,更重要的任务是,给藏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守护全藏区群众的健康。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入藏以来,常德市共选派医卫专业技术人才35人次开展组团式援藏,传帮带当地医护人员。隆子县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外科手术团队,开展多项新技术医疗手术400余台次,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首例胫骨远端逆行髓内钉微创截骨术、西藏县级医院小儿全麻手术等。“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转诊率降低了。”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边巴卓玛说。

“隆子县人民医院现在是西藏全区标准最高、条件最好的县域级综合性医院。但只有县城医院提质改造还远远不够。”闫振升说,隆子县地广人稀,一些偏远的乡镇到县城,往往要花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村民看病治病,经不起耽搁与折腾。为推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下沉,援藏队员们跑遍11个乡镇的卫生院调研,投资1600余万元,在日当镇、三安曲林乡打造2所高标准区域性中心卫生院,辐射周边乡镇,实现分级诊疗,推进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建设。

(藏区群众在三安曲林乡中心卫生院取药)

隆子镇叶巴村、赤来村村民常年接用山泉水,冬季结冰用水困难,水质也不稳定。为畅通生命之源,防止病从口入,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筹集资金450余万元,完成两村饮用水改造工程,保障了209户658人安全用水。拧开水龙头,在哗哗水声中,叶巴村村民查斯卓玛向工作队员们投来感激的目光。

来日可期 隆子的明天会更好

相逢千日,终有一别。舍不得工作队的有藏区群众,还有一大批藏区干部。1000多个日子里,第九批援藏干部和进藏干部、本地干部一起,为了隆子的兴盛通力合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扎日乡珞瓦新村是个抵边移民村,2020年年底新建成。周边乡镇的95户347位村民次年1月搬迁入住。“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在调研发现,村里各家木柴散乱堆放,影响村容村貌,带来安全隐患,便投资51万元,为每一户建起整洁漂亮的柴火房。”扎日乡党委书记余志平介绍说。余志平老家在岳阳,工作队员的“湘”音让他感到亲切,工作队的倾心付出更是叫他感动。他告诉记者,工作队还出资解决了扎日乡路灯电费问题,让这个群山包围的小乡镇也能拥有明亮灿烂的夜晚。

(珞瓦新村村民载歌载舞)

隆子县中学援藏教师郭建立说,自己作为湖南省“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一员,从桃源来到隆子援藏支教,虽不属于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但平日大家吃住都在一起。援藏工作队下乡调研也常常带上他。离家千里的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位于日当镇的隆子县机场建设正酣。2018年西藏自治区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同确定,新建山南隆子机场、日喀则定日机场、阿里普兰机场3个支线机场。其中,隆子县机场建设目前进度最快。“在项目推进最困难的时候,县委明确由援藏工作队牵头机场建设期间的征地补偿、农牧民搬迁、临空经济规划等工作。工作队这方面经验很丰富,在很短时间内为我们解决了一系列难题。”首都机场集团西藏隆子机场项目指挥部指挥长说,目前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航。

(隆子县常德路。闫振升摄)

“这一批援藏工作队在藏期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党中央提出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隆子县作为深度贫困县,任务非常重。”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介绍说,第九批援藏队队员到位后,马上进入角色。他们主动要求到最困难、最偏远的地方调研,借鉴常德工作的先进经验做法,为藏区提供建设发展思路,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第九批的同志们离藏返岗,我们非常不舍,也非常期待与新一批的援藏队员携手,秉承优良作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信隆子的明天会更好。”站在“常德园”前,次仁加措动情地说。

责编:卓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