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22 15:11:31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玺凡 实习生 覃小优
“我是某大学的大学生,想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但是没有赞助经费,请问该怎么找商家拉赞助呢?”当下,全国各地各高校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记者在某中文互联网问答社区搜索相关话题时,看到了这样一条发问。
在靠前的回答中,一位名叫“暮光友人”额网友这样回复道:“学校组织当然找学校要经费……既然是吃苦受累的公益性质,和赞助的商业性质,个人觉得还是相当互悖的。”
拉赞助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而言是否合符规定?在活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是否仍有必要参加?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采访到了多位参与过“三下乡”的高校师生,探寻个中动因。
省内多年前就有先例
记者上网搜索省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宣传报道,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某连锁药房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合作,让师生穿着印有企业标识的T恤、乘坐贴有企业标识的大巴前往服务地,将价值六万元的常用药和价值两万元的中药凉茶支援乡村基层。
该企业官网对此次“三下乡”的报道中提到,“本次活动由该企业独家赞助……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广大百姓送了价值八万元的药品。”

同年8月,另一家民营企业也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的“三下乡”活动捐赠了4000余元药品和生活用品,该企业同时也是学校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实习基地。
在活动报道的配图中记者看到,队员中手拿企业宣传海报的两位站在最前,两人之间的地面上摆放着企业捐赠物资,其余队员均站在物资后合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殷丹告诉记者,高校“三下乡”活动的经费来源一般有“校团委+二级学院”共同支持、学生自筹、课题经费支持、专题项目扶持等,“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牵头指导下与企业进行接触洽谈,但校方并不支持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和产品推销等行为。”
那么一支队伍最多能获得多少经费支持?

一篇来自百度文库、题为《关于“三下乡”问题的答疑》的文档中指出,队伍在立项后才有可能获得学校的资助,其中立项要经过初审,复审之后才能确立被资助的队伍。通过学院的立项有100-300元不等,通过学校立项的话是700元左右,最高可达1000元。
通过立项,学院给予100到300元不等的资助,学校给予700元、最高1000元的资助……对于上文提到的支持金额,记者也向多所高校相关活动负责人求证,均得到了相同的回复。
“以我校今年‘三下乡’活动为例,每个学院派出的队伍均在十支以上,全校共百余支队伍出征,能给到每支队伍的经费为1000元,其余再无。”某高校“三下乡”活动负责人说。
1000元到底够不够队伍的活动开销?一位去年参加过“三下乡”的湘潭大学学生张丽(化名)说:“当时我们队伍一共7人,活动全程共5天,在学校经费未提前拨付的情况下,每位队员的花销都超过了500元。”
“如果不拉赞助,那每个人的开销会更多。”张丽表示,他们的队伍以校团委学生组织的名义报名参加“三下乡”,学校支持的经费比其他队伍稍少,为500元。

为此,张丽所在的队伍联系了校外一家文印店,通过洽谈达成了一项口头协议:文印店向队伍赞助1600元交通费用,并为队伍免费制作横幅、队旗,提供20件成本为30元的文化衫,而交换条件就是队员所在的学院多照顾店里的生意。
“因为平时就是合作关系,所以我们没有签合同,只是口头达成协议,这家店常年做学生的文印生意,所以很愿意做这样的赞助。”张丽说。
“引入商业赞助是不合适的”
在不和指导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和商家达成口头协议,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吴刚(化名)表示,他们的队伍也曾有过经费紧张的经历。“在筹划之初是有想过拉赞助,但是没有相关渠道,加上学院要求不能筹款,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吴刚告诉记者,“三下乡”开始之前学校给了1000元补贴,但显然不够,最后队员们每人垫付了300元用于活动开销。
采访中,有老师和学生认为:在与企业联系赞助过程中可以冠名,但要找信誉好的公司,并且签订书面协议,谨防受骗;不能给企业推(代)销产品,特别是农资、医药、电器等产品。
但如何界定“信誉好的公司”,签订怎样的“书面协议”,如何“谨防受骗”,受访者均未给出准确的界定。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方思远认为,“三下乡”对学生队伍的管理,可适当参照中共教育部党组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办法》中提到,未经批准,学生社团不得自行与校外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签订任何形式的合约或协议,不得接受经费资助。

“同时,应加强活动的前期培训、队伍审核及指导老师管理,确保参加‘三下乡’的队伍初心纯粹,不把活动当成‘公费旅游’。”方思远说。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引入商业赞助肯定是不合适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按照相关的章程进行,若是经费上有缺口,参加队伍需量力而行。”团省委学校部部长陈艳英说。
自筹行为需指导老师知情
记者联系到了多位省内正在进行“三下乡”的高校队员,问及“经费不足是否可以拉赞助”,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如果经费实在不足,我个人也愿意自掏腰包去开展活动……我觉得,能为乡村的孩子带去一些欢乐,我们自己掏一些钱也没关系。”“这个活动本来也是我自愿去做,如果要自掏腰包我也愿意接受。”“遇到很好的项目,我愿意在承受范围内进行活动。”
一位湖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师范)专业学生认为,拉赞助能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好的资源,只要商业化不太严重,最重要的还是志愿者本身的态度。
湖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一位参加过“三下乡”的学生也认为,适当的经费和赞助是实践活动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完成赞助方要求及队伍服务主题的活动。”
记者注意到,除了引入商业赞助,志愿队伍们也有其他解决经费需求的办法。湖南师范大学冬青营支教队就在众筹平台“梦想筹”发起募捐,希望大家对他们7月前往安化县仙溪镇泉塘村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目标金额3775.00元,截至目前筹款已经结束,已筹得金额1891.00元。

“‘三下乡’活动任何的自筹行为,都需要在指导老师在场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且洽谈内容需符合规定,杜绝一切‘灰色赞助’和隐藏条款。”同时殷丹还提到,“三下乡”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锻炼意义大,能让他们迈开步子弯下腰,真正去向老百姓和基层干部学习,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据了解,在今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中指出,力争让每一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责编:曾玺凡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