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谈|张小泉,一把刀的困惑何解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19 21:16:13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英

张小泉的刀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刀?网友说“不能拍蒜的刀不是一把好刀”,但张小泉回应说“有些刀不能拍蒜”。

这几天,“张小泉的刀”一直在各大热搜榜“高温不去”,这家百年老店似乎遭遇一场严重的公关危机。

起因是有人用张小泉的刀拍蒜,结果是“蒜没事,刀断了”,这样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随后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客服回应称“菜刀不能拍蒜,力度掌握不好是会断的,所以不建议横拍食物。”

“刀越硬,越易断”,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这个理儿,但消费者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是那么买账。按照国人的习惯,切菜时不管是切、片、剜,还是拍、砸、剁,往往是“一把刀斩万物”,拍蒜更是“常规”动作,而且刀并不是易耗品,一把刀用十几年也很常见,从大多数人使用刀具的经验来说,对此感到困惑也不奇怪。

回应是立得住脚的,舆论却不愿与之和解,这其中的问题在哪里?其实张小泉作为一家以刀剪起家的百年老店,其产品质量一直有口皆碑,所以才成为了刀剪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这些年,张小泉也一直在不断探索生产工艺,其立足点就是做一把更适合中国人的菜刀,但既然是要做一把更适合中国人的菜刀,那么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中国人的用刀习惯。传统习惯与工业文明发展之间常常会有不可避免的小“冲突”,这也正是这次舆论的问题所在。

大多数国人习惯于“一把刀控厨房”,有一天突然发现刀竟然不能拍蒜了,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物理学原理,也不会是刀具分类科学性的深奥问题,质疑和不解就自然而至。

解除这种质疑,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的,至少在刀具分类尚未成为中国厨房普遍现象的前提下,生产商要给予产品详细的使用说明,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更科学地选择刀具。

情况要说明清楚,技术和质量也需不断精进。从曾经的传统制刀到如今的工艺流水线生产,如何保持品牌优势,这是一个老字号品牌应该重视的问题。随着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产能必定会扩大,以满足下游市场需求,而从张小泉公司的招股书来看,2018年-2020年,张小泉的OEM(代工)产量已超出全部产量的75%,代工产品的增加虽说可以快速实现产品供给,但也意味着品控风险的增加,这些年在一些购物平台上确实也有关于张小泉刀具的质量投诉,包括工具断裂、卷刃、菜刀为残次品等,这与过度依赖代工是否有一定的关联?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品控出现问题,就必定影响品牌形象。

在这次刀具引发的舆论中,“能拍蒜”一时间替代了“韧性”“锋利度”等,成为评判好刀的标准之一,证明人们对传统习惯的依赖性依然如此之大。在习惯和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时,不可否认这仍然是决定消费选择倾向的力量之一,张小泉总经理在道歉时表示将研发一把适合拍蒜的刀,其实也是看到了这股消费习惯所产生的力量对市场的影响,同时张小泉将发布断刀召集令:5年内断掉的刀具免费换、无论品牌。也让人看到了歉意和诚意。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发展和探索中进一步把好品质关,保证品牌优势,继续做一把好刀。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