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团乡:“生态米+稻花鱼”产业正“朝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17 15:18:4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17日讯 ( 通讯员 刘宇杰 近日,在会同县炮团侗族苗族乡新塘村田间地头,党旗高高飘扬,20多名干部职工撸起袖子、挽起裤脚,拔秧苗、插秧苗,忙碌的身影在田间来回穿梭。该乡党委政府今年承包5亩荒地,从复垦到收割全由干部职工亲自完成。近年来,炮团侗族苗族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抛荒治理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米+稻花鱼”产业。

(上图)成片的生态米田地

精选产业,科学合理增产业

炮团侗族苗族乡农业产业以传统“两油一茶”(即茶油、桐油、茶叶)为主,但周期较长,农忙时期较短,农闲时间较多。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拓展产业道路,进一步帮助群众增收,成为全乡上下努力探索的头号课题。“炮团地处偏远,山多田少,发展农业不具先天优势,但生态优越、水质优良、空气清新。本地群众都是世代的庄稼汉,既然这样,干脆做他们最擅长的事。”该乡岩头坪村第一书记刘斌通过走访群众、多地考察后,拨通了陕西省汉中市农业农村局的电话,通过联系,引进了当地研究所推出的生态香米和黑米。同时,在生态米种植基础上,引进稻鱼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因地制宜,整合有限的水田资源,共生互促,一水两用,提高稻田亩产值,让农户在单一种稻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岩头坪村还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旅文化”,制作黑米酒、黑米糍粑等特色农产品,举办“稻花鱼节”,吸引游客500余人,当地生态大米和特色农产品销量销路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上图)稻花鱼节

强化引领,党员干部做示范

产业选好了,群众还是不放心。炮团侗族苗族乡是一个偏远山区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群众思想相对保守,发展产业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必须带头干,只有真正赚到钱了,老百姓才肯跟着我们一起干。”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该乡岩头坪村“两委”慎重考虑后,下定了决心。2020年,村“两委”积极动员,探索“党建+村集体+农户(大户)”发展模式,带领十多户党员率先做给群众看,一头扎进“生态米+稻花鱼”种植养殖产业。通过试验,发现投入仅比普通稻田亩均高出300元,但亩产经济价值提升3000元以上。在“两委”勇敢尝试下,第二年参与群众增加至60多户,种植养殖面积达80多亩。60岁的脱贫户李茂杰在1992年出了车祸,脚留下终身残疾,村“两委”带领他种植优质生态米、稻田养鱼,每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2021年,该乡岩头坪村依靠“生态米+稻花鱼”种植养殖产业,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余元,带领群众增收50余万元。

(上图)党员小组长带领群众发展产业

多措并举,做优服务解难题

面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技术不熟悉、产业资金难筹集、品牌销路难打造等问题,近两年来,该乡围绕“生态米+稻花鱼”产业,完成机耕道建设2万余米、修建机耕桥11座、修建水渠1万余米等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和移民产业后扶项目,极大方便了农耕工作。同时,每年在全乡举办2期技术培训班,开设“田间课堂”,对种养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虽然现在不是村干部了,但是我仍想带着群众发展产业,这两年我也收获了技术,可以免费传授给大家。”蒋茂坚是岩头坪村党员小组长,也是第一批跟着村集体吃“螃蟹”的人,在田间地头经常可见他分享技术的身影。为解决产业资金问题,该乡积极申请乡村振兴“共享贷”,充分争取政策红利,获得3000余万元授信额度。通过对接网购平台、电商平台,帮助群众销售生态米4万余斤。为有效整合力量,实现抱团取暖,打响产业品牌,该乡认真总结岩头坪“生态米+稻花鱼”种养产业经验,在2022年向全乡推广,该乡目前“生态米+稻花鱼”产业面积达300余亩,预计投放鱼苗4万余尾。

(上图)产业回馈社会,助力疫情防控

饮水思源,产业回馈社会

为支援疫情防控,共渡难关,2022年春节,该乡开展“暖心黑米粥,助力抗疫情”主题党日活动,为会同县岩头高速出口和坪村高速出口送去热腾腾的黑米粥以及水果、香米等暖心物资,用产业发展成效回馈温暖社会。

责编:许诺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