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上海⑫|胡键:软实力的思想远征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13 12:29:16

编者按: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湘水余波,大江东去,从湘江到黄浦江,越来越多的湖湘儿女来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岁月如歌璀璨星河。他们曾经折断过翅膀,也曾心碎失去过梦想;但他们坚定、奋斗,终于自由飞翔在这个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成为新时代向上生长的美好力量!

记录美好新时代,唱响湖湘好声音。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指导下,湖南日报社新湖南湘沪频道特推出“湘遇上海”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报道从“创业”“品牌”“人文”“交流”四个维度,聚焦华东地区的湘籍人士及湘籍企业,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奋斗,分享他们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美好故事。

海阔天空,湘遇美好。期待您的参与、分享和支持(联系电话18684966868,微信同号;或792115568@qq.com)。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德会  宁静    通讯员 陈子妍

从一个湖南偏远县域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从一个中学英语老师到上海社科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从历史的一扇天空去挖掘文明的全球叙事能力......一些朋友说,胡键颇有湘籍名人魏源之风。怀着好奇之心,前不久,记者采访了胡键。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办公室的“咖啡馆”里,在刚刚解封后的初夏,这个采访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远征。

胡键,湖南道县人,现任上海社科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2021年5月12日应邀参加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的城市软实力专家座谈会,他对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涵、个性特征、符号载体的认识,以及围绕环境营造、政策支撑、指标体系等提出的建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潜心软实力研究,也热爱钻研历史。回应提问,胡键的分析引经据典,史例信手拈来。整个采访交流,我们跟随他横贯东西、纵览古今,室外的天空渐渐阴沉,室内的气氛却越来越热烈,不知不觉甚至超过了原定时长。胡键笑着说,“没关系,启蒙时代人们也爱在咖啡馆里忘我地谈天谈地,毕竟只有交流碰撞才可能产生思想火花。”

成长:抓住机遇努力生根发芽

“说起湖南人,大家总想到‘耐得烦,霸得蛮’,我反而有不一样的看法”,胡键说,“霸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湖南人虽然执着又有韧性,却也传承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霸蛮’有时候也被理解为‘不讲理’。实际上,湖南人不仅有霸气,而且也讲理。这是湖湘文化与海派文化尤其是契约文化最好的结合。当然,‘霸’实际上就是‘舍我其谁’的豪气,就正如岳麓书院那副对联所说,‘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而‘蛮’就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与执念’。因此,如果一定要用‘霸蛮’来概括湖南人的性格,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所取得的哪怕一点点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霸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所取得的。”

“抓住机会,努力生根发芽”,这正是青年胡键的成长之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胡键大学毕业后回家乡道县当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热潮,而因穷困,相当多的中学生都纷纷辍学南下打工。当时他带着一个70多人的班,但一年之后就只剩下一半的学生。胡键自嘲,班上都是些“留学生”,“70多人一个班,教了一年突然发现,怎么只剩一半人了呢?一问才知道,大家都去打工了,那留下来的学生可不就是‘留学生’嘛。”家乡的教育情况让他焦急,也让他不安于现状,萌生了自己走出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想法。一次偶然,胡键遇到了回乡的高中同学,“他告诉我,他正在上海的学校读研究生,我说那好,我也试试考研究生。”他找到正在备考的同事借资料,白天上课、晚上苦读,竟只花了两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就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律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用超短时间“上岸”,看似难以实现,其实是胡键厚积薄发的结果。“我作为英语老师,外语自然过关,平常又特别爱看文史类书籍。”胡键说,那时候只觉得要拼尽全力抓住最近的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没有想过这么短的时间来不来得及、困不困难。

1993年,揣着借来的100块,胡键开启了上海求学生活。“那时候家境不太好,学习之余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当时外语人才紧缺,我就看准机会,去做英语家教挣钱。”三年研究生,大部分是通过做家教来谋生存的,至于读书当然也没有“躺平”。“由于记忆力好,基本上看一遍的书就都比较清楚,所以硕士学位论文我用的都是根据地的档案资料”。1998年,胡键又考进同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读博,研究国际关系。攻读博士期间赶上民办高校渐渐兴起,胡键又经常到民办高校讲课,同时也是了解上海社会的最佳机会。据胡键回忆,最忙碌的时候,他一周要去三四所私立大学授课。“上午听完自己修的课,立刻匆匆往要讲课的地方赶,中餐就在路上随便应付一下。”胡键就这样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从小县城来到大世界的青年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感到一切都充满希望:“在我当时看来,上海是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如果我能抓住时机、努力进取,好结果自然会来。”

学海无涯,经世致用。胡键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仅仅是外出给学生上课,他还应邀常常在解放日报国际版发表评论文章,“现在都还有一些解放日报的老编辑,‘未见我人,但知我名’,哈哈!”说起这件事,胡键非常自豪。2003年,胡键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一名中学教师、高校教师转行专门从事研究,从热闹的校园钻进了冷清的研究所,胡键认为这恰恰是读书的最好机会。2017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上海社科院软实力研究中心成立,胡键出任研究中心主任。实际上在此之前,胡键已经在软实力研究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软实力的论文,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完成了两个关于软实力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完成了两个同样是关于软实力的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胡键是国内比较早且一直还在软实力这个领域耕耘的学者。“只要你足够的努力、有相应的能力,这座城市一定会给你发挥和成长的空间。”这是胡键对上海最大的感受。

湖南:向历史人文深处找寻软实力

在外打拼,心系家乡。如何提升湖南软实力,助力湖湘发展?胡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湖南是一个有着厚重人文底蕴的地方,我们可以挖掘诸多特色文化符号,以此来打造湖南文化产业。”胡键细数,湖南不仅有近现代的革命红色文化,还有北宋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和廉政文化,甚至上古舜帝的孝文化……这都是湖南文化中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瑰宝。“惟楚有才”,实际上自古以来,湖南这块沃土就人才辈出,在历史过往以后,这些人物、事件都积淀成为湖南独特的文化符号,凝练成为湖南人独特的性格,在今天也就成为湖南的精神品质。这一切无疑也必然成为湖南的软实力。

当然,“湖南还有许多未经开掘的文化遗迹。”他说,自己的家乡道县,就有一条千年古道穿过,这条古道就是“潇贺古道”。它是“‘湘桂古道’的一部分,从永州一直通往桂林,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征战南越的战争之道,这以灵渠的开凿为证;后来到汉武帝时期,从长安出发经沔水入长江,进洞庭湖沿湘江——潇水河逆流而上,过灵渠进入珠江水系的西江,然后经北流江、南流江在合浦入海。公元前111年,大汉帝国第一艘商船就是从合浦入海的,这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详细记载。所以,合浦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然而,对于这条商贸之道,后人却鲜有人知。”这可能归咎于文化认知和现代传播的缺失。

挖掘文化宝库的同时,不能放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胡键说,“城市形象有两种形态:固定静态和移动动态。固定的建筑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而且更具体直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也是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城市建筑更新迭代速度迅猛的今天,胡键希望,在改造旧城时,能多一些思考与保留。“在我看来,城市更新和发展的核心,其实不在于拆旧换新,而在于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他表示。

上海:要提升全球叙事能力

城市品牌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城市品牌既包括有形的商业品牌,也包括无形的价值品牌以及城市战略品牌。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胡键对这个城市很爱也很懂。他说,上海有名的“永久”“凤凰”等一系列“上海牌”,对国内几代消费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上海制造”赢得了口碑。“上海牌”“上海制造”也就成为上海这个城市的战略品牌。在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以后,上海需要打造新的商业品牌,尤其是提升“上海牌”的能级,使“上海牌”以新的内容来构塑上海的战略品牌。北京也有众多的商业品牌,同样影响了全国各地几代消费者。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智库提出了“北京创造”的概念,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关“北京创造”的重要品牌。可见,商业品牌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各个城市的商业品牌在世界消费者中的地位还有待提升。

如今,除了传统的有形商业品牌之外,诸如符号品牌、观念品牌、价值品牌等文化意义上的无形商业品牌逐渐兴起。胡键认为,文化意义上的品牌是对有形商业品牌的概念化、符号化、价值化的概括和抽象,更具恒久性。例如,伦敦有“创意之都”之称,因为伦敦的创意产业非常发达;纽约是“演艺之都”,因为其演艺产业非常发达;巴黎是“时尚之都”,因为其无处不充满着时尚的生活情调;东京有“动漫之都”之称,因为其动漫产业居于世界前列。文化意义上的战略品牌离不开相关的产业支撑,更离不开城市的历史积淀。上海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海纳百川,开明睿智,追求卓越,大气谦和”,这正是从上海众多商业品牌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品牌。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找到对话方法

2005年,胡键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软实力”领域,研究至今,对于“软实力”这个概念,胡键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认为这个学术界所使用的“软实力”只是向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借了一个壳而已,其所装的完全是“中国化了”的内容。胡键解释说:“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提出来的,但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运用‘软’力。《孙子兵法》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说法;《道德经》也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说法。2003年,随着‘文化强国’的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也起步了。‘软实力’的内涵很难用一句话就概括清楚,但确实是我们国家一直关注的力量。”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估及增进方略研究》一书中,他还构建了一套评估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物质性资源产生的软实力”“精神文化产生的软实力”“制度文化产生的软实力”和“行为文化产生的软实力”四个方面。

如今,胡键对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又有了新的看法。“我们不仅要让文化要素‘走出去’,还要把外来的文化要素‘请进来’。让本土文化通过‘溶解’、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要素,来提升自己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

想要传播中国声音,必须把“跨学科研究”“跨民族对话”“跨文化交流”三点融会贯通,这是胡键饱读史书,又结合自己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讲学、访问的切身体会总结出来的。

“跨学科研究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思维,”胡键说,“《礼记·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传播、对话也是一样,不能埋头在某一个细分领域苦干,最好既能从广大处着眼,又能从精微处入手。跨民族对话是要明白,对话双方有着不同的习俗习惯,我们对话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对方的习俗。”

胡键理解的“跨文化交流”,则是“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语,讲述别人所感兴趣的自身故事”。他回忆自己受邀在哈萨克斯坦的一次演讲,“我希望能够传播“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意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引起他们共鸣呢?最后,我讲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我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跋山涉水,凿空了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虽是因战争而起但最终是因文化、贸易而兴,成为联通东西方文化、贸易的古代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前,我们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就曾经谋求合作,如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什么理由不应再续前缘呢?’台下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胡键后来才知道,下面坐着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官员。

不仅要通过情感共鸣引起兴趣,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困扰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用什么样的话语来与世界沟通。诚然,中国已经拥有了独特的话语,但拥有话语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服世界,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即如何运用语言来说服世界才是最关键的。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语,能够让人更加容易接受。”

胡键举了一个例子,“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同时有中国电影代表团随行。其间要推介中国文化,于是决定上演著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初的宣传推介因无法理解根本没有人来看,周总理知道后说:‘加上一句话:请欣赏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记者和外交官们都必然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也都知道作品所揭示的凄美爱情故事。结果座无虚席,观后更是感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胡键看来,对话的关键在于文化符号的转换,试着将自己的故事先用对方的话语表达出来,实现文化符号穿越时空的置换,从而激发出对方的兴趣,最终让对方在愉悦中产生积极的认知。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绝对不能强求,只有这样,“中国故事”才能自然地演绎成为“世界故事”。

责编:宁静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