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只口哨——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雷锋交警”曾祥富的故事

  常德日报   2022-06-29 15:44:52

新晋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曾祥富最近想换一只新口哨。

手里这只吹了大半年,哨口又快磨平了。5月底从北京领奖回来,他就寻思着抽空去学校周边的小商店转转。他用来改良的口哨多半是在那里“淘”的。

“都被总书记亲切接见了,还站街吹哨呢?吹到几时?”有人问。

“吹呀,为什么不吹?还差2年多退休呢。”57岁的他打定主意,口哨怎么也得换个新的。

那将是他的第109只口哨。

(曾祥富载誉归来。王敏 摄)

沉浸式指挥

6月20日18时许,晚高峰,芷兰路口车水马龙。

曾祥富照例站在车流中。他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哨声短促尖锐,加了力道的手臂应和着哨声挥舞,双脚踩着节奏原地打圈……

(曾祥富在芷兰路口指挥交通。冯顺前 摄)

“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您这叫‘沉浸式指挥’”。

“你说对了,我真的很享受。”听到记者打趣,他黝黑的脸上笑出几道褶子。

曾祥富吹口哨打手势,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用他的话说:“艺校毕业的,有童子功。”

“平时就爱吹拉弹唱穷快活。”妻子黄功荣记得那一年他像着了魔,没事就在屋里摆弄口哨。

曾祥富改良的口哨,一般人吹不好。

他利用唢呐的原理,在吹气口插入一块小竹片,用胶布粘住出气口,口哨声能提升20分贝,吹的难度自然倍增。

起初,他的嘴吹肿了,嗓子也发炎了,甚至进食都很痛苦。

那是2016年,曾祥富主动卸任常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四大队二中队中队长职务,请缨到芷兰路口执勤。这个路口,早、中、晚高峰期总车流量近4万台次,是市城区车流量最大的交通节点之一。

(风雪中的坚守。图片由常德公安交警提供)

(曾祥富在芷兰实验学校门口护学岗上护学。欧阳军 摄)

正是在这里,他独创了“口哨交通指挥五步曲”,用改良的口哨和手势换来芷兰路口交通拥堵指数下降60%,交通事故减少45%。

过往司机的感触是最深的。以往,一个红绿灯只能走七八辆车,渐渐提高到快速通行二三十辆车。

“我观察过他,只要一上岗,脚不停、手不停、哨声不停,仿佛不知疲倦。”市民王晓娟住在芷兰路口附近,是曾祥富的“粉丝”。

曾祥富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粉丝”。他从北京载誉归来那天,本地媒体制作的关于他的视频火了,转发量过百万,评论数千条。

“感谢曾警官每一个清晨和黄昏的陪伴。”“常德人民的骄傲!”“您的口哨声帮我改掉了开车看手机的坏习惯。”……

曾祥富在我们的指导下找到评论区,一条一条看得仔细,眼角的褶子越来越深,再抬眼,眼眶竟有些湿润。

“好人乡”与“劳模堆”

曾祥富1965年出生在武陵区丹洲乡,是伴随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

“老实做人,踏实干事。”父母打小这样教育。

10岁左右,他就当起了“小雷锋”,定期帮孤寡老人王奶奶到数十米远的堰塘打水。家里缺劳力,插秧割稻扯棉梗,他什么农活儿都抢着干。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但我母亲很善良,叫花子上门,总会给上半升米。她同情没有劳力的农妇,常带着我上地里帮忙。”

“全国人大代表杨绍军是我们丹洲的好儿郎,他先后收养7名孤寡老人、360名孤儿,声名远播。”

这些义举,刻进了曾祥富的脑海。

1986年初入交警队伍,曾祥富待得最多的是烈士街岗亭。那可是出了名的“劳模堆”,先后走出了省级劳模张新福、市级劳模刘海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何常保、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沈国初。

(年轻时的曾祥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时,我还年轻,每一位劳模交警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就说老交警何常保,他每天提前上岗,清理路上的渣子果皮,一上指挥台就全身心投入,这些场景还历历在目。”

6月27日早上6点50分,曾祥富像往常一样提前10分钟来到芷兰路口,第一个打开岗亭的门。

清晨的街面有些寂静,他走到马路中间,捡起一个飘着的白色塑料袋,又走了几步,捡起地上的一个小瓶盖。

“曾哥是怕我们在路中间扫地不安全。”一旁的环卫工人明白他的苦心。

2021年,芷兰路口的这个执勤点被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命名为“曾祥富交通管理示范岗”。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去年,大队一名女干警主动下到中队,值守芷兰路口;在相邻的国际路口,一位女民警带领4位辅警,无论刮风下雨,坚持吹哨指挥,以行动向曾祥富致敬。”直属四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全省最美基层交警”陈鲲十分感慨。

口哨吹起来、手势打起来、形象立起来。能形成这样的示范效应,“值!”曾祥富笑得由衷。

骨子里的善良

“曾哥的哨声和双手,给我一种安全感!”

6年来,盲人技师邹元华早晚经过芷兰路口,总能享受到特别待遇。

“看到老弱病残蹒跚过路,我若不上前扶一把,心里就过意不去。”

(曾祥富帮助老人推车过马路。图片由常德公安交警提供)

接触久了的人都晓得,曾祥富天生一副菩萨心肠。

1989年的一天,一位湖北货车司机被人偷了钱包和驾驶证,路经常德,恰遇交警查车,心情十分沮丧。

谁知,查清原委的曾祥富不仅没有罚他,还请他吃了一碗常德米粉。

“扑通”一声,这位憋屈了一路的汉子竟跪倒在地:“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你这么好的人!”

1993年的一天,曾祥富在下南门岗亭指挥交通时,不惧凶险,力逮持刀歹徒。

“见义勇为爱民模范”,是他从警路上的第一张荣誉证书。

1996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0年冬,一位老妇人推着坐轮椅的老伴经过芷兰路口,对着绿化隔离带的台阶犯了难。曾祥富跑去帮忙,听说老俩口是去医院,他抬手拦了一辆的士,自己掏钱出车费。

“哪能要你的钱,我负责送到。”“的哥”认得“口哨哥”,一脚油门开走了。

去年盛夏,一位送桶装水的骑手因不戴头盔被拦下,按理说要罚款20元,曾祥富没罚,上前拿起挂在车把手的头盔扣在他头上,佯嗔:“兄弟,你说我这是爱你还是害你?”

之后的几天,规规矩矩戴着头盔的小伙子特意把车骑到曾祥富面前“表功”。“曾哥对着他心领神会地一笑,再竖个大拇指。”同事陈五玲观察仔细。

“人家大热天的送水也不容易,再说了,罚钱不是目的。”曾祥富这番操作让陈五玲很是服气。

“这些年来,媒体总是挖掘我付出了多少。其实,我收获了更多。”曾祥富这话并非矫情。

下雨天,有司机打开车窗给他抛来一把伞;酷暑天,周边群众给他送来冰水、西瓜;我们在岗亭旁的树荫下采访,一位过路的陌生大姐拍拍他的肩膀:“曾警官,你要多注意身体!”……

善良是会传递的。正是这种情感上的双向奔赴,让曾祥富越干越有劲!

称职的角色

前段时间,曾祥富隐约感觉,左边的一颗门牙竟有些松动了。

“吹口哨把门牙都吹掉了,叫我怎么说你。”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这些年,曾祥富淘汰的口哨有一个共通点——每个哨口的边缘均留下两道深深的齿印,裂痕明显。

(曾祥富向记者介绍自己改良的口哨。王敏 摄)

家人劝他去种牙,他怕疼,推三阻四。渐渐地,吹哨使不上劲,才忍痛补了。

“别看他外表刚强,内心柔软得很。”

“我婆婆前些年还留的长发,老曾一有空就回去帮她洗头发。有一次,因为抢锅铲烫到了她,老曾悔得直流眼泪。”

黄功荣早年下岗,索性在家当起“贤内助”,包揽大小家务事。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对妻子的默默付出,曾祥富充满感激。

“他在屋里抢着做饭、洗衣、拖地,别人都羡慕我呢!”“他常年穿制服,给我买新衣就舍得。”……说起丈夫的体贴,黄功荣有些羞涩。

教育儿子,他总是轻言细语,给予正面激励与引导。

当协警的大儿子每每经过芷兰路口,总不忘给他送上一瓶矿泉水。

“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听闻父亲赴北京领奖,在成都读研的小儿子发去祝贺短信。

“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家庭快乐和个人情趣。”曾祥富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北京领奖归来第3天,这位闲不住的老党员又回到了芷兰路口,吹哨指挥。除了想换自己的第109只口哨外,他还琢磨着这一批多改良几只出来,让其他岗亭的同事们试试。

采访中,他总说:“工作的好坏要在群众中找答案。”

曾祥富找到了答案!(肖慧 王敏)

责编:鲁融冰

来源:常德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