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破译河湖“水密码”铸造致富“金钥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17 17:39:46

长沙县金井镇的水美乡村带动当地生态旅游。

新湖南客户端6月17讯(通讯员 彭晃)白墙黑瓦沥青路,宅前屋后绿意浓,清水池塘碧波闪……走进湖南长沙县茶乡小镇金井镇,目之所及是宽敞平坦的村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水满田畴,林翠菜丰,俨然一幅“人在景中,景映波中”的美丽乡村画卷。

“人行步道是亲水道,更是绿道,茶余饭后大伙儿都爱来这散步。”家住金井社区金井河旁的刘阿姨由衷的感慨。新建的游步道、风雨连廊、溪水汀步等组成沿河景观风光带,居民们或坐在木凳上休息,或结伴散步,或在亲水平台上活动筋骨,一派宜人舒适的景象。

近年来,长沙县在河湖治理理念、路径、方式方面进一步创新实践,全县50条河流,132 座水库,1个湖泊,5.8万余处山塘、沟渠等小微水体均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实现管护全覆盖,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现在村里的水可清了,鱼也有了,一条条都好大。”在金井镇蒲塘村,村支书杨莽指着村里经过小微水体整治后重现的清澈水面,想起小时候“摸鱼捞虾的时光”。

和杨莽一样,从眼前实实在在的治水成果中唤醒童年记忆的人,在长沙县还有很多。

金井镇石井村干部罗梓阳说,原来村子里的小溪清澈见底。但是,随着日子渐渐红火,家里富起来了,门前河水却变臭了。“最严重时,从水边经过都能闻着味。”说起那时情形,罗梓阳直摇头。

“以前洗澡、洗衣的污水、鸭棚鸡圈里的粪污都直接排到河道沟渠里。”金井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曾立祥介绍,小微水体的污染,不仅影响生活用水、农田灌溉,更影响村容村貌和群众的健康。

“这些小微水体看上去小,但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曾立祥坦言,以前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欠缺,种养殖散乱,面源污染较重,治理农村水体污染,必须攻难题、补短板。

为治理小微水体,长沙县铁拳出击。县河长办出台《长沙县小微水体管护实施方案》,明确管护目标和主要任务,将小微水体日常管护和整治任务纳入河长制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县水利、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发力,致力于小微水体管护和整治工作。

从“水里的问题”找出岸上的“根”。 长沙县进行污染排放口的封堵,生活污水全面纳管,然后再做“水里的文章”。罗梓阳表示,通过控源截污,水岸联动,门前的小河又回到从前了。“住在清澈的水边,才是幸福生活的味道。”曾立祥道出清清水流里的乡恋。

近年来,长沙县聚焦治水、护水、增水,统筹推进增水、增景、增收,让净起来、美起来的水成为美学经济的最佳载体,让一条条河湖生态线变成长沙县的“致富线”。

“五一假期天天爆满,还有广州、深圳的回头客。”说起自家生意,来自金井镇金龙村的张勇喜笑颜开,“很多客人都是从城里组团过来,就是看中我们这好山、好水、好风光。”

近些年,金龙村将包括金井河在内的数十个大小河湖水塘清淤贯通,堤岸整治绿化美化,过去村民“望水愁”,如今吃上“生态饭”。

清澈的河水不仅美了乡村,还铺就起一条致富大道。在金井镇湘丰村金脱河畔,数百亩水塘种满荷花,夏日摇曳生姿、争艳竞俏,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湾里屋组村民戴智勇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个收获的季节,是他的最爱。

戴智勇说:“因为村里环境好,一年四季都是美景,村域内的湘丰茶园、三珍虎园、生态花园、猕猴桃果园、农家菜园五大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我顺应潮流开了原生态的农家乐,游客最喜欢这里清新的自然环境,这个时节,看老虎、赏荷花、摘果子、吃莲藕,特别惬意。在屋门口看着美景把活干,不用远离家人就能有份好收入,幸福指数自然也就高了。”

这样的农家乐在长沙县还有很多,凭借着环境的优势,许多村民在沿河两岸依山傍水就地致富。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带动长沙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湖面积近万亩的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带动周边城区发展;以境内星罗棋布的水库为辐射的生态休闲农业更是蓬勃发展。污染少了,风景多了,河流成为传承和彰显乡镇区域特色文化的载体,提升着区域环境空间品质和环境价值,增加区域吸引力,也成为两岸村民的致富“航道”。

在金井镇石壁湖生态地公园里,静坐着几位悠闲自得的垂钓者。家住公园附近的全国文明村金龙村村民杨祝俊于2014年搬迁至公园不远的茶香鑫苑小区,亲眼见证了石壁湖公园从2014年开建到2016年竣工的成长之路。

他说:“石壁湖公园建成后,我和附近的村民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晚上在这散步、骑车、跳广场舞的人很多。白天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钓上好几斤鱼呢。”杨大哥说着,满足地抖了抖自己收获颇丰的渔兜。

20世纪,当地人建设了石壁湖,后因种种原因造成湖面淤塞,湖体萎缩,大面积湿地无法利用,周边的农田易受洪涝灾害,连年减产,良田也成了废地。而石壁湖公园的建设让这一方土地“起死回生”变废为宝,集观赏、灌溉、防汛、抗旱、水体保洁等多功能为一体。

金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章李介绍,湿地栽植的狐尾藻、菖蒲、风车草、美人蕉等具有净化水质能力的植物,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等指标。从湿地入水口进来的河流上游污水,在与湿地植物、土壤的接触中,被进一步过滤和净化,最终从出水口排出至河流中,供生产灌溉。而人们也能自由地穿梭在湿地的绿道中,零距离接触大自然。

以水为依托的各类建设也在茶乡小镇悄然兴起。“清茶廉韵”主题公园成为长沙近郊有名的“廉政网红”打卡点;沿金井河打造市级美丽幸福河、井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修缮千年古寺、提质古井公园、恢复金井古茶运码头、金龙坝,既建设了水美乡村,又带动了当地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正如金井镇党委书记刘智平所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金井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样板,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进一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调动广大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大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精准对接市场消费需求,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乡村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吸引四面八方游客,领略“乡风、乡土、乡俗、乡情”,感受“乡恋、乡思、乡念、乡愁”,把文化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现在,长沙县各镇街以河湖水体管护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河湖岸线产业链,做到“靠河吃河、靠水吃水”,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助力铸造村民实现“生活富裕”的“金钥匙” 。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一条美丽如画、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绿色之路,在长沙县蔚然铺展。

责编:潘文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