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2-05-10 23:08:29
作者:张景武
近来,因为喜欢上喝茶,翻阅了一些茶文化典籍。居然发现,南宋大儒、原籍邛州浦江(今属四川成都)的魏了翁的《邛州先茶记》,是在我的家乡湖南靖州完成的。
《邛州先茶记》的大意是,眉州人士李铿担任邛州的茶官,当地史官将以前茶官要供奉三天茶祖的传统告知了他。
李铿询问这种传统的缘由。史官说,他对这个传统的具体来源不是很清楚,但当地一直沿用,如同姓韩的人家就有世袭王位的传统那样。
李铿就说,每种饮食物品都有其来源,茶是老百姓的重要生活来源,也是马政、边防的重要依赖,如果不注意考察它,不是忘了根本吗?于是,李铿把原来祭祀茶祖的破旧祠堂拆除,另外新建了一座更大的祠堂,相关费用由官署负责,不增加使用祠堂人员的负担。当地的茶农、茶商都来帮忙,共同完成了这一工程。并报告了州郡长官。再由州郡向朝廷报告了当地诚恳祭祀茶祖所产生的功绩。
朝廷颁布诏令表彰了此事。李铿派快马寄信到同乡大儒、原尚书省工部代理侍郎、集英殿修撰魏了翁贬居的湖南靖州,请他就此事写一篇记文。魏公从阐发“一饮一食必祭,必见其所祭然,况其大者乎”议论着笔,简要记述李铿在邛州认真探寻茶的源头、恭敬祭祀茶祖的经过后,进一步论述“予于事物之变,必迹其所自来”。接着从“茶”的读音、书写变化等情况,引出“虽然此特书名之误耳,而予於是重有感於世变焉”的感慨:山中所产的茶叶,本来是与民共享的自然物产,自唐德宗设立茶税以来,特别是宋朝蔡京、王黼进一步加征茶税,岁增月益,茶税名目日多,“纷纷见于史册”。中兴年间以后,朝廷清理以前的不当政策,但茶政仍然沿用蔡京、王黼的旧制,“国所赖是以济,民亦因是而穷。冒禁抵罪,剽史御人,无时无之,甚则阻兵怙疆(强),俟时为乱”,由此提出“是安得不思所以变通之乎”的重大时政课题。
在文章末尾,魏了翁将李铿出生良吏世家(其祖父文简公曾任武陵郡守,为老百姓减轻过赋税),所以在履行职务中有仁善之心的简历,作了总结。
再三诵读这篇1100余字的古文,又参阅《宋史·魏了翁传》和四川浦江中学许永驰老师编著的《魏了翁诗词文选注》等资料,感慨良多。
作为忠心为公却遭到朝廷贬斥的魏了翁,“严风吹衣落南土,手批㹳猱籍封虎”(魏了翁《鹤山书院芙蓉洲》),身居相对偏远的湘西南靖州,却对来自家乡邛州的嘱托满怀热忱,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一己名利,慎终追远,旁征博引,借记述李铿诚恳祭祀茶祖的事迹,探究茶的历史文化源头,回顾总结茶税的利弊,呼唤积极改革侵害茶农利益的弊政,表现出对民众权益的深刻关怀,充分体现出作为“仕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政治觉悟。
魏了翁浓厚的民本思想由来已久。在知汉州时,魏首先免除了积累起来的逃税二十多万,又废除了卖酒的苛税。在知眉州时,组织修建蟆颐堰,解除了多年的水患,同时建造江乡馆,淳化民风;每月初一、十五坚持探视学宫,还为学生讲授经史。在朝廷担任宫秘书监丞、起居舍人、代理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等不同职务期间,坚持奉公勤政、为民代言。在宋神宗即位不久,就上疏《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大胆表述自己对神宗所作所为的不理解、实为规劝皇上应及时改进对待亲兄弟、遵守礼仪、安排边官、用人、集中合力、对待民众等六大方面的方式和十个正邪方面的看法。特别是在如何对待“民心”方面,魏了翁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夫国之恃以立者,人心也。人心之所归,则明白洞达,至公而无私也……三者之心(人心、士心、军心),既无一可恃,则陛下孤立于上,大臣孤立于下,臣不知何所恃以立国?”
正是多年来坚信“夫国之恃以立者,人心也”,魏了翁才始终关注、关爱民生,坚持“守臣不办康时策,只把农夫作己忧”(魏了翁《观南隄》)的为民情怀,才能凭“浩然之气”,敢于先后触犯权臣韩侂胄、史弥远。魏了翁热忱为民、赤诚为公的精神,在其辞世不久,令神宗非常震惊和惋惜,当即为他停止了朝廷事务,感叹有用才不尽之意。随后,神宗下诏追赠魏为太师,谥号“文靖”,并赐第宅于苏州,又累积赠魏为秦国公。
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同时是最好的营养剂。终生忧国忧民的魏了翁,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和学习借鉴魏了翁“北征西略公馀事,应念同胞百万生”(《安宣抚丙生日》之一)的火热爱民情怀,“大书三字为吹送,唤起渠阳百年梦”(《鹤山书院芙蓉洲》)的身处逆境仍向上的乐观态度,“惟馀报国忠肝在,铁石云开尚可磨”(《和夔漕王观之韵》之二)的忠贞报国的优秀品质。只有从优秀历史人物中深刻汲取为民、爱民的情怀,我们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主动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中共靖州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
责编:雷鸿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