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故事树|美食系列:人人吃“脑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5-13 16:24:03

文/曾佰龙

此“脑髓”非彼脑髓,一个湘潭当地的特色点心,怎会有这样生猛的名字——脑髓卷。

脑髓卷曾是湘潭人引以为傲的点心,它经历了中国最动乱的年代,却能保存至今,可见湘潭人对它的喜爱。细细品尝脑髓卷,一股历史和文化的味道在口中慢慢消融。

清代,湖南有“金湘潭、银益阳”的说法。彼时,因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金湘潭”聚集大量的财富,吸引各地客商前来做生意。这些客商大多来自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以及北五省(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甘肃),他们在湘潭成立会馆,长期定居下来。一些有名的富商还会带上自家厨子,这些外来厨子与本地的厨子各显神通,涵养湘潭饮食文化。

“江南名点”曾是老字号招牌点心

南来北往的小吃随着商人流汇聚到湘潭,最有名气的是点心脑髓卷。脑髓卷最先由老字号“祥华斋”发扬光大。光绪刊《湘潭县志•货殖篇》记载中称,祥华斋的脑髓卷在光绪年间是当地很有名的小吃,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

湘潭历史学家周磊先生说:“湘潭祥华斋最早开在‘十一总’正街,临丰宾馆的对面,有两层铺面,一楼以经营点心为主。在楼上临街的走廊外挂有黑底金字‘祥华斋’,生意非常好,天天客满。”

祥华斋曾是湘潭小吃的大本营。祥华斋的面条有滑肉面、肉丝面、三鲜面、牛肉面、鸡丝面、酸辣面等等。点心的品种有鲜肉包子、叉烧包子、水晶盐菜包子、桂花糖包子、枣泥包子等等。此外,还有麻花、油条、葱油饼、糖粑粑、白糖饺子、春卷等等。祥华斋的买卖有绝招,麻花卖不出去,剩下的卖煮麻花,汤里加点胡椒粉、葱花,生意也很好。剩下的油条就卖米汤油条,油条原价,米汤白送,一根油条切成几段放入热米汤中,顾客欢迎。当时湘潭有一句口头禅:“不到祥华斋,白到湘潭来。”

公私合营后,祥华斋开始做猪脑髓汤,这也是他们的独门绝技,20世纪50年代盛行一时。周磊说:“当时的猪脑髓汤五分钱一碗,一碗一个猪脑髓,汤中放有胡椒粉、葱花。其次还卖常见的玉脂猪血汤、白粒丸、米豆腐、海带汤。祥华斋后来并入了洞庭春和华北春,老字号的名头渐渐被人们遗忘。”

脑髓卷:化普通食材为上乘美食

脑髓卷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起名脑髓卷的寓意是什么呢?

湘潭人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要求,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取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脑髓卷制作传人李雀平说:“关于脑髓卷的由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民间的说法是,1938年,日本侵略者侵略湘潭,在湘潭烧、杀、抢,无恶不作。本地老百姓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人们在吃这道脑髓卷的时候,就会大声说,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脑髓,我们一起品尝。”

李雀平介绍脑髓卷的制作过程:脑髓卷的馅儿是由猪膘和白糖制作而成,两者的比例为2:1。厨师在冬至前后将猪膘或板油剁碎,与白糖融合,将其放置到瓦罐中密封。经过一个冬天的腌制,猪膘渐渐凝结如脑髓状,人们称之为脑髓油。做脑髓卷时,先要揉面,揉好的面放置一段时间,让它充分发酵。随后,将发酵好的面擀成薄饼,将脑髓油摊在薄饼上,卷成筒,再切成卷或瓦片状,最后用旺火蒸熟就可以食用了。

脑髓卷是湘潭唯一一道入选中华食谱的点心,它卷色银白,晶莹剔透,油光发亮,就着胡椒汤一起吃,落口消融,油而不腻。李雀平说:“上个世纪50年代,脑髓卷还有销售,后来,祥华斋并入洞庭春,面点、汤锅、油锅并入华北春,华北春因为生意不景气,不久后倒闭了,脑髓卷也就消失了。我在2005年开始寻访脑髓卷的制作秘诀,寻访了许多曾经在祥华斋和华北春工作过的面点师傅,最后还原了这一传统民间美食。”

脑髓卷作为一道美味的点心,为何没有风行民间,成为一道家常点心呢?湘潭面点师刘亚南说:“脑髓卷看上去是一道普通点心,却内有乾坤。做脑髓卷时,材料和做工非常讲究,这也是脑髓卷没能成为家常点心的原因。脑髓卷的馅儿,先要取猪里脊肉上面的肥膘肉(猪背上的肥肉),去除猪皮和里脊,只留中间的肥膘肉,只有这里的肥膘肉才晶莹剔透,油而不腻。肥膘肉不能用刀切,要用木锤子捣烂(不能破坏肥膘肉中的‘茸泥’),这样能保证肥膘肉里的油不容易走失。最后再按比例放上盐或糖腌渍,最好腌一个月以上。脑髓卷的面皮制作也很讲究,一斤面粉里要放三钱老酵面,再将面擀成‘日’型的面皮,抹上馅儿,再将面皮卷成卷。在蒸脑髓卷之前,码放也很讲究,需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这样在蒸的时候才不会让脑髓卷里的油流走。”在刘亚南眼里,正宗的脑髓卷必须是:皮薄馅厚,落口消融。达不到这八个字标准的脑髓卷,都是“山寨货”。

一道让经史大家王闿运“嘴软”的美食

经史大家王闿运在《湘潭县志》里还记载了祥华斋的一段趣事:祥华斋当时的名气很大,前来光顾的食客也很多。祥华斋的老板石七娭毑的弟弟张福庭依瓢画葫芦成立了一个“样华斋”,用以混淆视听,拉拢客人。张福庭还将“样”字与“祥”的示字旁,写得似是而非,乍一看,都是一样的。两个店子相互竞争轰动了整个湘潭城。

但是竞争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样华斋不断壮大,而祥华斋生意萧条。样华斋最后迁入祥华斋,“鹊巢鸠占”的样华斋成了真正的祥华斋。

王闿运曾经负责光绪刊《湘潭县志》的校对工作,他当时住在湘潭城区泗洲庵里面一个叫劝学所的房子里。王闿运编史非常辛苦,为了尽早完成史料的校对工作,常常需要“开夜车”。祥华斋的老板为巴结这位大文豪,每天晚上都会叫伙计送一盒脑髓卷给王闿运当夜宵。祥华斋给王闿运送的脑髓卷是用盒子装的,这种盒子是十分精致的木盒,脑髓卷用荷叶(夏天用新鲜荷叶,冬天用干荷叶)包好,防止脑髓卷的油渗漏出来。祥华斋的老板之所以讨好王闿运,是想借用王闿运的妙笔,将“祥华斋的脑髓卷”留在史志上。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王闿运吃了祥华斋的脑髓卷后,有没有实现承诺呢?

王闿运校对的光绪刊《湘潭县志》货殖篇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物产志》尽海内同有,无殊异者,其巧匠名工:傅伯达制笔;汪又盛剪;柳泰盛线;及居仁帽;清芝斋粉;同仁锡器;元泰酱(龙牌酱油),祥华卷(祥华斋脑髓卷)……”区区三个字,已经将祥华斋的脑髓卷记录到了史书上。

周磊先生说:“我笑王闿运,真是一位才子,他可是做到了一字千金。祥华斋的老板天天送点心脑髓卷,只换得了‘祥华卷’三个字。因为这件事情,后人指责这是王闿运唯一‘不干净’之处。而在今天,我们要感谢王闿运的妙笔生花,这样才使得这一传统小吃有据可查。”

脑髓卷是北方点心还是湘潭原创?

脑髓卷不仅好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李雀平说:“湖湘文化有一种精神叫‘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单看脑髓卷的命名,就体现了湘潭人生猛活脱的性格。人的脑髓,说起来都会让人毛骨悚然,更不会将脑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这个菜名体现了湘潭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将人们不太喜欢的猪膘做成甜点,这本身也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化。”

“老湘潭”彭炳炎说:“脑髓卷是一道‘北食南吃’的点心。湘潭本地的点心是以米为主要原料,民国时期,面食才渐渐普及到湘潭。”清末民初,湘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来自北方的客商习惯了吃面食,而湘潭当时还很少有面食店,于是祥华斋应运而生。至于脑髓卷是如何从北方传到南方,再传到祥华斋的,这还是一个迷。

脑髓卷是否是北方糕点?湘菜大师肖厚培先生却认为脑髓卷属于湘潭人的独创。有50年厨师经验的肖厚培先生告诉我:“湖南的厨师都知道脑髓卷是湘潭最有名的点心,是湘潭的兄弟俩发明的,后来这两兄弟分家后,大哥继续做脑髓卷,弟弟开始做银丝卷(实际上也是脑髓卷的分支),后来,这个脑髓卷还成为了湘潭老字号祥华斋的招牌菜。”

65岁的戴自力老人告诉我:“我吃过祥华斋、华北春和洞庭春的脑髓卷,发现他们在不断改进脑髓卷的做法。祥华斋的脑髓卷油多,很甜。在当时那个贫穷的年代,人们也没有健康饮食的概念,能吃这种口味的脑髓卷是一种福气。现在洞庭春做的脑髓卷,口感适中,只放了适当的油和糖,吃起来口感还比以前更好,而且老少皆宜。”

脑髓卷是对猪膘肉和面粉充满想象力的再创造,它所形成的独特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让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和发展。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又是周末,故事树与您再次相会。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大家推出湘潭系列美食故事。这第一道美食当属脑髓卷——一道“历史厚味”浓重的地方特色甜点。

责编:胡孟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