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朱敏:生命的亮色——品读《哑江》

  湖南文联   2022-05-10 16:08:36

文丨朱 敏

《哑江》是湖南本土作家彭湖的儿童文学小说。本书描写了以“田傻子”为代表的一代苗族少年的成长故事,描绘了一幅哑江两岸的湘南苗寨风情画长卷,通过那些饱含人世沧桑的哑江人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哑江绚烂多彩的生命亮色。

哑江是一条沉默的江。江水养育了田野这个世人眼里的傻子,在他的眼里,世界是彩色的。他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看见了从贫瘠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梦想。在充满巫风文化的哑江,有蛮横又渴望父爱的校霸,有肚子里装满童谣与禅意的老人,有知书达理的木匠、化身大鸟的少女、自卑懦弱又渴望改变的孩子,有正直的军人、善良的医生、传承理想的教师,还有一条永远顶着日落蜿蜒而过的青蛇……

在小说里,巨大的青蛇成百上千年盘踞在哑江。每当青蛇掠过天地,哑江人庄严凝望,成为一种仪式。后来青蛇被人杀死,人们才发现它的身体是透明的江水。田傻子得知要杀青蛇消息时的内心独白如是说:“那是他从小看到大的青蛇,是它教会了自己颜色,是它平息了自己的怒火,是它宣告着每一个平凡的日落与黄昏,是它伴着哑江人度过了一切动荡与平静的岁月。如果要他说青蛇究竟是什么,他会说,青蛇不就是哑江吗?”在《哑江》的叙事中,青蛇其实是一种生命图腾、成长体验、精神信仰,是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童年和成年的桥梁,是一个独具象征意义的意象。

《哑江》里记录的乡土习俗,也弥漫着浓郁的湘楚地域色彩。比如在江边走路时要小心水鬼、喊魂祛黑、走夜路不能吹口哨等。众多民间传说故事也贯穿其中,如十里洲从来没被淹,是因为鸭子山上的两只金鸭子;刘树为了向田野表示歉意,悉心照料的玉兰树竟开出了透明花朵;九儿错失爱情,投江后化身紫色巨鸟……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哑江边肆意成长,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浪漫风韵。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哑江》对于儿童形象的塑造鲜明独特、别具一格。田野虽傻,但本性纯良,他怕刘树的外公摔倒,便一直跟在身后默默守护。他一直被刘树欺负,但看到刘树遭遇困难,还是毫不犹豫地救了他。刘树是个校霸,然而随着故事发展我们才发现,他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缺席成长,让他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在田野的感召下,他变得懂事体贴。父亲离家时,刘树在后面追车的场景描写,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哑江》聚焦留守儿童的成长,刻画他们的心灵历程,对他们喜怒哀乐地描写格外细腻真挚。正如小说封面上的那句话,“从别样的成长中探寻同样的美好,那是童年向上的姿态”。

小说围绕一个“情”字讲述了很多个故事,共同彰显了人性真善美的主题。田外婆对田野悉心照料,刘外公在刘树坠崖后发疯似地抱着他找医院,刘树的父亲离家前通宵缝补家里的衣物,这些是温暖的亲情。九儿与阿礼两情相悦,却由于九儿父亲的反对,间接造成九儿死亡、阿礼出家。那柄只能由一把钥匙打开的通心木锁,寄托着两人对于“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浪漫爱情期许。老校长赵其凉义无反顾办学校,舍命去救向天歌,这份真挚的师生情坚定了向天歌成为人民教师的心,并传承了赵其凉对学生无私深沉的爱。最让我感动的是外来人抓捕青蛇造成哑江县城被淹、外来人集体被困时,哑江人民经历了思想斗争,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救人。这份无私的人间情,源于哑江人民的善良本性。善的信仰之光笼罩哑江,印刻在哑江人的心中,是生命最大的亮色。

阅读《哑江》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尘埃落定》里悲悯与情怀,也能感受到《百年孤独》带给我们的魔幻和寂寞。故事最后,哑江小学的老校长赵其凉坐着轮椅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他预感到曾经的时代结束了,他必须为此画上一个句号。

是的,哑江的生活需要改变。但只要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哑江人求真向善的初心不改变,哑江的希望就不会泯灭,哑江人心里的青蛇就不会死,美好生活的愿景终将实现。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